环境保护制度有哪些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12 17:35:43
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进行预测、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三同时”制度: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排污收费制度:
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向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一定费用。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将环境保护任务和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个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乃至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定量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出评价。
排污许可证制度: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提出排放要求,并颁发排污许可证,作为排污的法律凭证。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对集中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在适宜地点集中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并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
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对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企事业单位,责令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使污染物排放达到治理要求。
环境监测制度: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其他相关制度:
包括环境保护许可制度、环境标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水源保护区制度、水质监测和现场检查制度、紧急事故强制处理制度、维护水体自净能力制度等。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旨在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全面、系统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