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刘姓族谱在什么地方(馆陶刘齐固村探寻《刘氏家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6 08:49:51    


馆陶刘齐固村访古记

成安·康世民

自2021年《大名府》杂志发表拙作《北宋名臣刘安世故里考》之后不久,即从网上浏览到“刘安世为馆陶人”的说辞,也就是说刘安世为馆陶刘齐固村人,其依据主要为该村《刘氏家谱》中的记载。但是,对于如此重要的《刘氏家谱》,却没有贴出一张家谱截图加以佐证,故“刘安世为馆陶人”之说一时真伪难辨,因而一直存有前往查考的决意。

馆陶县刘齐固村位置图

癸卯年仲春,因事驻留广平县城,遂从这里驱车直奔馆陶刘齐固村。一路沿肥馆路东行,穿越大名县界多个村庄,便进入馆陶县境。几经周折,来到刘齐固村,一个漳河故道上的小村落浮现在眼前。走在村中的东西主大街上,感觉确实与其它的村庄不大一样。因为在别的村都是老宅基低、新宅基高,而在这个村里却是老宅基高、新宅基低。而且有的老宅基高出路面一人多,走在街道就像走在沟里一样。经打听村民才知道这里地势低洼,1963年发大水,水都淹到瓦房脊了,后来村里盖房时大都抬高庄基,以致许多上世纪的房屋至今保存完好。

刘齐固村刘氏祠堂

刘氏祠堂内老屋

刘齐固村刘氏祠堂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来到祠堂前,大门紧锁,找到村中长者刘老先生,他给我简单介绍了村中刘氏源流,并直言刘安世为其先祖,随后带领我参观刘氏祠堂。祠堂地处村中心,坐北朝南,临街大门为1990年代重修,为自行设计仿古建筑,惟有那两座斑驳陆离的石门墩尽显沧桑。祠堂院落不大,只有堂屋三间,为出檐式瓦房,重修于1964年,一直被大队部占用,改革开放后恢复祠堂,完好保存至今。来到屋内,因为老式门窗,光线十分昏暗。墙壁白灰层大都脱落,而仅在正对门的北墙上,还残存有文革时期的“红太阳”彩绘图案,贴在墙上的“毛主席语录”还能清晰辨认。屋中堆满杂物,略显凌乱。当中一柜,存放有刘氏先祖的九张画像。而在屋内南墙两侧,一东一西立有两块古碑,分别为清嘉庆、光绪《重修刘氏家庙碑记》。就在南侧两个窗台下方,分别立有一方墓志和志盖。惊喜之余,打开手电,仔细察看,墓志铭文字体虽有个别剥落,但大部分文字完整清晰。墓志首题“明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暨貤恩封安人傅氏合葬墓志铭”, 铭文由“赐进士第朝议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右参议右贵乡漳渠杨守愚撰”。志盖篆刻“明进士中宪大夫刘公祔封安人傅氏之墓”。根据墓志铭文所述可知志主为刘瑜,号阜川,生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大名府元城县齐固村人。历官户部主政、河南司正郎、四川参议、陕西按察司副使。卒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葬于齐固村西南祖茔。夫人傅氏,生有六男二女,后代子孙众多,皆留有姓名职务。《刘瑜墓志》出土于齐固村刘氏祖茔,于今完好保存在刘氏祠堂内。而铭文所载齐固村刘氏世系传承,可谓是研究刘氏家族脉络的珍贵资料。

明嘉靖刘瑜墓志

刘瑜墓志盖

从祠堂出来,再和刘老先生一道前往另一家观看家谱。半路遇到刘氏同族,一块下车到其家观看老版《元城语录》。该书已泛黄,封皮已翻坏,但肯定是古书无疑。从这家出来,往东不远再向北行,来到另一家刘姓老者家中,终于见到梦寐以求的《刘氏家谱》。这部家谱为清末抄本,封皮残破,不过内文保存尚好,文字清晰。其后经过与两位老者交谈,纯朴的刘氏后人娓娓道来:齐固村刘氏先祖为北宋刘安世,居住大名府城,祖茔就在大名城附近。刘安世去世后,葬于京城开封,后被金人伐墓,再埋葬于老家大名府祖茔。明朝初年,大名府发大水,刘安世后裔的田产庄园尽被冲毁,一时无以生存,时有第十八世祖刘节迁家元城县齐固村,第二十二世祖刘瑜即出生并埋葬于齐固村。他们还谈到周边好几个村庄的刘姓即从这里迁出。详加阅览家谱,他们所言大致与家谱所载相同,但是家谱中还有许多重要的信息,他们尚未提及。通过详考《刘氏家谱》,北宋刘安世与刘齐固村的因缘可谓清晰明了。

刘齐固村《刘氏家谱》序

根据家谱记载,刘氏始祖刘云合,“生居大名府铜台铺,卒葬于大名府东北三里。” 二世祖为刘航,配张氏。三世祖刘安世,“字聘君,号器之,世号元城,谥忠定,熙宁六年进士,徽宗十三年方伯谏议大夫,卒祀乡贤祠,葬于大名府东北三里。”刘安世生有四子,绵延至第十八代名刘节,“生迁于齐固村,卒葬于齐固西南。”再据家谱序中所言“及至十八世祖讳节,因水失郡城,无地居处,遂迁至城北五十里齐固集,卒后葬于梁家齐固西南二里有余,新茔立焉。”据此可以得知,刘安世祖居大名府铜台铺(遗址在今大名县城东南),卒葬大名府东北三里(家谱有大名府刘氏祖茔图)。

刘齐固村《刘氏家谱》载刘氏始祖刘云合祖居大名府铜台铺

明朝建文三年(1401年)四月,漳、卫泛滥,大名府城(宋城)毁于大水。居住于此的刘安世后裔,一时无以生存。其中有第十八世刘节迁家元城县齐固集(今馆陶刘齐固村),置办田产,艰苦创业。刘节卒后葬于梁齐固西南二里,新立祖茔。故刘氏父老尊称第十八世祖刘节为刘齐固村刘氏第一祖。

刘齐固村《刘氏家谱》载刘氏第十八世祖刘节迁家于齐固村

其后,刘氏在齐固村繁衍生息,子孙众多,累计有九名功成名就的刘姓族人,被刘氏后人画像供奉于祠堂。仅在明代,就有第二十二世刘瑜,进士及第,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第二十四世刘思宠,贡士,任职汤阴县知县;第二十六世刘三乐,举人,历官叙州府知府、四川副使。因此齐固刘氏家谱中称“其间明经出仕者,又举之不可胜举。”直至清中期,齐固刘氏“有卜居于小李宁者、有卜居于黄金堤者,支分派别,门衰祚薄,虽城中之大典犹在,而乡祠之影像犹存。”至今可知,周边县还有数个村庄的刘姓也是齐固刘姓分支。

通过这次实地走访,北宋名臣刘安世祖籍、墓地、世系以及其后裔迁居地均得到确证。

刘安世,字器之,号元城,生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北京大名府铜台铺(遗址在今大名县城东南)人。祖父刘云合,父亲刘航。幼年求学于府城,少年从读于文彦博。元城县儒学文庙西相传以为刘元城先生读书处。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及第,入仕从学于司马光。历任右正言、左谏议大夫、枢密都承旨,以直谏闻名,时人称为“殿上虎”。宣和七年(1125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赐谥“忠定”。著有《尽言集》等流传于世。他的弟子马永卿笔记刘安世语编著《元城语录》三卷。明代王崇庆对《元城语录》作解,故称《元城语录解》,流传至今。

嘉靖《大名府志》卷十故迹志·元城·三贤堂·读书处

刘安世去世后,葬于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宋史·刘安世传》:“死葬祥符县,后二年,金人发其冢,貌如生相,惊语曰‘异人也!’为之盖棺乃去。” 正德《大名府志·古迹》在元城县条下记载“宋刘忠定公墓在府城东北三里。”清康熙《元城县志·舆地》亦载:“宋刘忠定公墓在城东北三里。”清光绪齐固村《刘氏家谱》首页即为大名府刘氏祖茔图,并标注朝向、神道、周边河流,明言“此坟在大名府东北三里也。” 关于刘安世墓,元城葬地与正史记载出入较大,或许当时有刘氏后人将刘安世遗骨从开封迁回,也或许大名府元城刘安世墓为衣冠冢,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刘齐固村《刘氏家谱》载大名府城东北三里祖茔

齐固村《刘氏家谱》自始祖刘云合、二世刘航、三世刘安世,直到第六世,其后从十八世,一直续到三十三世,刘氏脉系人口记录详尽。这本家谱中间虽然有所断代,并且还有被人为改动的痕迹,但这也为考证齐固村历史演变、大名府刘氏渊源,更为解密北宋名臣刘安世故里,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刘齐固村,位于魏大馆排水渠西侧,地处河北馆陶、大名与山东冠县三县交界。这里北至馆陶县城9公里,东到冠县县城15公里,南抵大名县城23公里,西南距魏县县城30公里,西达广平县城27公里。

馆陶县刘齐固村地理位置图

据《刘氏家谱》记载,该村在明初称为齐固集,大名府城刘氏第十八世刘节迁此居住。明嘉靖《刘瑜墓志》亦载,“初有名节者,始迁居元城,占籍解家里。”由此可知,齐固一带在明初隶属解家里。明朝正德年间,在齐固集设置齐固里(乡级)。正德《大名府志》记载,解家里、齐固里均隶属元城县。明末,“解家里”地名消失,确切位置待考。清代,齐固村分为东齐固和西齐固二村。康熙《元城县志》记载,“齐固村下:东齐固、西齐固。” 同治《元城县志》记载,北路“齐固集地方:东齐固、西齐固。”1999年《馆陶县志》记载:“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大名县的11个齐固(今刘齐固、王齐固、梁齐固、姚齐固、赵齐固)划归馆陶县。”现今刘齐固村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王桥乡。

正德大名府志卷一疆域志·乡镇·元城县·解家里、齐固里

清康熙《元城县志》卷首元城县境图(齐固村位于县境北端)

清康熙《元城县志》卷一疆域·村庄

关于刘齐固村村名来历,1983年《馆陶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刘、王、姚、梁、赵五个姓氏的人家,同时排列固定在一条东西大堤上,因刘家在此居住,故称刘齐固。”按照现在掌握的资料,此说有误。据刘齐固《刘氏家谱》可考,这里的刘姓显然不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而是从大名府城迁居于此,至今已有620年的历史。自明朝建文年间刘节迁此至今,刘齐固村刘氏家族已延续至二十五代,现有1500余人,其中80%为刘姓。

刘齐固村、王齐固村卫星图(2021年)

关于刘安世故里,历代文献有的记载为“大名人”,有的记载为“魏人”,有的记载为“元城人”。“魏”即魏州之简称,盖与魏县无涉。元城,古县名,西汉置,北宋以来与大名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大名县。故今大名县涵盖古元城县,刘安世故里“元城说”可以纳入“大名说”之中。故此刘安世故里有“大名说”和“魏县说”之争议。这在拙作《北宋名臣刘安世故里考》已有明确定论。而今又出现刘安世“馆陶说”,这也是我前往刘齐固探访刘氏家族并追根溯源的动机。

至此可以断言,持“馆陶说”者,一昧曲解《刘氏家谱》,而无视北宋刘安世祖居大名府铜台铺的事实,仅就明初刘安世后裔刘节迁家刘齐固村,直到解放初该村才由元城划归馆陶,难道整个元城县以及大名铜台铺都划归馆陶了吗?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毛遂岂不成为了韶山人?持“魏县说”者,更是不提《刘氏家谱》,且罔顾历代《大名府志》《大名县志》以及《元城县志》中大量有关刘安世的史实,而仅就魏县一所“刘安世祠堂”权作依据,莫非历代府志、县志以及家谱所载全部错误了吗?综上所考,北宋名臣刘安世故里大名府铜台铺,可谓证据确凿,毋庸置疑。那么,大名府铜台铺到底今在何地呢?

大名府,古时雅称“铜台”,声名远播,其后衍生出“铜台驿”“铜台铺”等地名,见于志史。千余年来,沧桑巨变,这些古地名均已消失不见。明代,大名尚有“铜台夕照”之名胜,至清代已荒废,雍正《畿辅通志》中记载:“铜台,在大名县(治今旧治乡)东北五里,战国坛坫会盟处。”乾隆时期,大名县还有“铜台铺”村名,至清末已毁废。民国《大名县志》记载:“铜台,在大名县东北五里,积土亩许,盖战国时坛坫会盟处。”经过多方查证,古铜台铺地处漳、卫二河交汇,居于大名、元城两县交界,在今大名县东老堤村北基督教会处。而关于“铜台”“铜台驿”“铜台铺”的历史渊源,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本文限于篇幅,留作另文详考。

乾隆大名县志卷二疆域·村庄·东路·铜台铺

乾隆大名县志卷二十一古迹·名胜·铜台

此次馆陶刘齐固村之行,虽然倍感辛苦,但是收获颇丰。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小村,历史上名人辈出,留下珍贵的碑刻、墓志、家谱、祠堂等文化元素,可以说在邯郸东部平原上这样的村庄真是十分难得。欣幸之余,查阅诸典,撮成此文,以备同仁观览而前往深度探究,抑或使沉寂于世的古村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彩,进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永远传承!

【参考文献】

〔1〕 [宋]刘安世《尽言集》

〔2〕 [宋]马永卿《元城语录》

〔3〕 [元]脱脱等《宋史·刘安世传》

〔4〕 [明]正德《大名府志》

〔5〕 [明]天顺《大明一统志》

〔6〕 [明]嘉靖《大名府志》

〔7〕 [明]崇祯《汤阴县志》

〔8〕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9〕 [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10〕 [清]康熙《大名府志》

〔11〕 [清]康熙《元城县志》

〔12〕 [清]乾隆《大名县志》

〔13〕 [清]乾隆《大清一统志》

〔14〕 [清]乾隆《畿辅通志》

〔15〕 [清]乾隆《四川通志》

〔16〕 [清]雍正《魏县志》

〔17〕 [清]咸丰《大名府志》

〔18〕 [清]同治《元城县志》

〔19〕 [清]光绪《叙州府志》

〔20〕 [清]光绪《刘氏家谱》

〔21〕 [民国]《大名县志》

〔22〕 [1984]《大名县地名资料汇编》

〔23〕 [1994]《大名县志》

〔24〕 [1996]《中国历史大辞典》

〔25〕 [1999]《馆陶县志》

〔26〕 [2010]《魏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