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看完古医书中所有茶的药用记载
《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食经》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三国 华佗《食论》
苦茶久食益意思。
汉 张仲景《伤寒杂论》
茶治便脓血甚效。
梁 陶弘景
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
唐 苏敬 《唐本草》
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祛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唐 陈藏器 《本草拾遗》
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
唐 王焘 《外台秘要》
“代茶新饮方”记述药茶的制作。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
令人有力,悦志。
唐 孟洗 《食疗本草》
茶治“腰痛难转"“热毒下痢”。
宋 王怀隐等 《太平圣惠方》
记载“药茶诸方”。
元 忽思慧 《饮膳正要》
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祛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元 吴瑞 《日用本草》
茶能“止头痛”
元 王好古 《汤液本草》
茶有“清头目”之效。
明 朱棣等 《普济方》
药茶方8个。
明 韩懋 《韩氏医通》
记载缓衰抗老的八仙茶方。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散,又兼解酒食之毒......
清 张璐 《本经逢原》
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
清 陆廷灿 《续茶经》
独予有诸疾,则必借茶为药石,每深得其功效。
清 刘源长 《茶史》
茶茗久服,有力、悦志。
清 汪昂 《本草备要》
解酒食油腻,消炎祛毒;利小便;多饮消脂肪。
清 王士雄 《随息居饮食谱》
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清 黄宫绣 《本草求真》
人胃、肾,清头目,除烦渴。
清 费伯雄 《食鉴本草》
气清能解山岚障疠之气,江洋露雾之毒,及五辛炙之热。
清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解油腻、牛羊毒。

人们对茶的医药价值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状态。受传统时代,人们科技水平相对有限的原因,具体探索茶叶植物的医药作用,往往呈现出盲目,甚至是随机的过程。人们在大量茶叶医药实践应用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茶的解毒提神,以及消食等诸多医学效果。随着几千年不断发展,人们对茶的药用价值认知不断深化,从而使得医学的功能和药用价值,实现了全面细化。从唐宋时期之后,随着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升,茶发展成为具体的大众元素,这也让人们关于茶的药用价值有了清晰认知。

通过对中国典籍中茶的药用记载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中医药文化中,就有诸多与茶相关的"药方",其中既是对茶叶的药用价值理解,同时也为中医药的应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力和价值力。在当前现代化学学科成熟发展的重要背景下,我们对茶叶的具体化学成分认知有了更为全面、科学的了解,加上茶叶的医学临床研究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对茶的医学药用价值实现了本质化创新与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