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什么是执行不能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9 17:32:17    

执行不能是指 债务人丧失履行能力,经法院穷尽手段也无法执行到位的情形。具体来说,执行不能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

法院在执行过程中,经过调查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发现的财产无法处置。

被执行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

即使被执行人有一定的财产,但这些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也无法全部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债权。

被执行人丧失清偿能力:

被执行人因年老、疾病、贫困等原因无力履行债务,经核查已不具备履行能力,即使法院采取所有可能的执行措施,案件也无法执行到位。

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虽然被执行人有一定财产,但由于财产隐匿、转移、处置难等原因,法院难以查控和处置这些财产,导致执行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面对执行不能的情况,法院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法院在确认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财产无法处置后,会先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待发现新的财产线索后再重新启动执行。

探索其他救济途径:

对于执行不能的案件,可以通过个人破产、社会救助等制度机制予以解决,这些途径不属于申请执行的范围,不能进入执行程序。

因此,执行不能并不是法院执行不力,而是由于被执行人客观上丧失清偿能力所致,这种情况在法律上属于商业风险和生活风险的一部分。申请执行人需要理性面对这种情况,并通过其他途径寻求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