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围魏救赵是什么战役?
元前354年,魏国兴兵伐赵。大将庞涓率领八万精兵攻打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实在抵挡不过,就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接到赵国的求援书信后,召集诸位大臣前来会商。大将段干朋建议先派小部队前去攻打襄陵(今河南睢县),使魏国受到牵绊,不能全力攻赵,同时也作出了救赵的姿态。主力则按兵不动,静观魏、赵两国交战。等到魏国攻下邯郸,赵国危亡,魏军也疲敝的时候,再派主力攻打魏军。段干朋提出的策略可谓是一石三鸟:既限制了魏军使它陷入两面受敌的状况;又表示了救赵之意,维护了名声,也维护了与赵国的关系。此外,还让魏、赵两国互相削弱,为后来齐国打败魏国、挟制赵国做了准备。
齐威王一听,觉得很妙,决定采用这一计谋,于是派出一部分兵力联合宋、卫去攻打襄陵,让主力备战待命。后来,眼看着邯郸就要被魏军攻破,赵、魏双方几乎都已筋疲力尽时,齐威王觉得机会已到,就派出田忌做主将,孙膑任军师的主力部队,前去救赵。孙膑和田忌趁魏军主力远在邯郸,国内防备很弱之时,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致使魏军撤兵回来救大梁。田忌孙膑率齐军逼近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平陵是易守难攻之地,齐军远道而来,如屯兵于此坚城之下太久,必然对齐军十分不利。孙膑此举是为了让庞涓误以为齐军指挥水平低劣,漏洞百出,从而产生轻敌之意。然后,孙膑装攻打平陵,故意兵败而走。庞涓由此更不把齐军放在眼里,继续攻打邯郸。几经交战,魏军虽攻下邯郸,却早已兵疲马倦。
孙膑建议田忌立刻率军攻打大梁。齐军兵临魏都城下,魏惠王命庞涓火速率兵回救大梁。庞涓认为齐军不堪一击,不妨趁此机会歼灭他们,于是他留下少量兵力驻守邯郸,率大部队连夜赶回魏国。庞涓雄心虽大,但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齐军事先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两军遭遇,一边是准备充分、精力充沛、士气旺盛的齐军,一边是久战之后又经历了长途跋涉的魏军。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损失惨重,庞涓狼狈地逃回了魏国。
这就是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崛起后取得的首次大捷,也是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战役。孙膑在此战中崭露头角,他所实行的避实击虚、攻其要害等战术,被人们称围魏救赵之计,为后世军事家所欣赏。孙膑和他的兵法也由此声名远播,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