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哥的送餐箱有个神秘盒子,“大家有需要可免费领取”
李雪贞的送餐箱里还有一个“应急盒”——夏天,里面放速效救心丸、藿香正气水、创可贴等急救药物;冬天,则换成了口罩、暖宝宝、退热贴、感冒药等应急物品。他还在送餐箱上标注“大家有需要可免费领取,如我不在,可按需自取”。



“送外卖的过程中,商户和顾客们给了我很多温暖,我也想把这份爱心传递给更多人。”今年42岁的李雪贞是饿了么外卖骑手,在他看来,这份工作传递的不仅仅是物品,每一份外卖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也许是身体不舒服时急需的药品,也许是欢聚时刻美味的佳肴,又或许是一份亲朋好友的心意……

来自河南新乡的李雪贞在北京做了4年外卖配送员,共配送近四万单,保持零差评、零投诉。
“有什么秘诀吗?”记者问。李雪贞腼腆地笑了笑,“其实没啥,就是认真对待、细致跑好每一单。”

有一次,李雪贞接到一个冷饮外卖订单,顾客只写了瑜伽店的店面名称,却没有标明在大厦哪一层哪一户。进了楼,李雪贞联系不上顾客,只能一层一层地找,但跑了十几层楼,都没找到这家瑜伽店。
“我的外卖怎么还没送到?”顾客打电话来问,此时,距离送达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李雪贞马上返回去,跟顾客解释。当看到满头大汗的李雪贞,这位顾客气消了一半,一听解释,她才意识到自己没写清地址,也错过了骑手的好几个电话。
冷饮全都化了,顾客此时一脸歉意,“您也辛苦了,下次练瑜伽再叫外卖,我一定注意接电话。”虽然这是众多送餐故事中的一件“小事”,对方的理解和包容却让李雪贞记了很久。

平时和商户相处,李雪贞也是能帮一点儿是一点儿。一次,某商家进了一车货请他帮忙卸,他二话不说,叫上一同跑外卖的表弟将一车的米面油卸到仓库。第二天,他整个肩膀和胳膊都是疼的。

每次在商家取餐,他也从不催促。“越忙越乱,商家跟我们一样着急。”等餐的间隙,李雪贞会细心地帮商家核对小票,检查外包装是否牢固,反倒让商家备餐效率提升不少。
2022年初,饿了么(北京)党支部成立,这让李雪贞感觉自己在异乡找到了家。“外界现在很关注我们这个群体,亮明党员身份后,我们也能做一些事情回馈大家了。”

2023年7月底,趁着儿子放暑假,李雪贞向公司请了一周的探亲假。可刚到家没两天,他就看到北京下起特大暴雨的新闻。“这可是北京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啊,必须马上回京。”李雪贞给支部书记发了信息:票已买,马上回京。
7月30日夜里,李雪贞告别依依不舍的家人,登上了返京的列车。受大雨影响,火车走走停停,原本不到8小时的行程,却用了18个小时才到达。8月2日,公司党支部召集骑手前往房山灾区做志愿者,李雪贞第一时间报了名。他和另外19名骑手一起前往良乡体育中心安置点,帮忙发放一日三餐、搬运救灾物资、扶行动不便的老人上厕所,忙活了近一周。
“我的家之前也被山洪冲毁过,现在已经盖起了新房子。你看,这些正在建设中的房子就是我们的新家……”李雪贞席地而坐,打开手机里的家乡照片,用亲身经历安慰刚刚经历暴雨的老人。
上班高峰期在路口疏导交通,重要活动期间在路口站岗执勤,带领外卖小哥参与社区治理……如今,街道社区、十字路口常能看到李雪贞志愿服务的身影。
作为一名标准的“蓝骑士社区侠”,去年,李雪贞报名参加急救培训,学习心肺复苏、AED使用等专业技能,并通过考核,获得“120心脏拯救者”证书。他还经常带着骑手们拿上急救药箱,化身为“流动驿站”,为市民提供应急帮助。



做志愿服务会占用送外卖的时间,李雪贞却觉得没什么。“党员就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外卖骑手,我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给我们的温暖,我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李雪贞每次参加活动都会戴上党员徽章,阳光下,胸前的徽章更加闪耀。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