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舆见|涉农舆情中的民意诉求与治理升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0:30:00    

日前,央视新闻发文报道称,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求,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但前不久,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有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整改复耕”流于形式。

对此,相关部门回应表示,全市已整改地块撂荒的情况确实存在,目前正在着手解决“整改复耕”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

这一典型案例迅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引发各界对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基层工作方式以及农民利益保障等多方面的深入探讨。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大数据舆情云平台监测显示,相关信息在全网累计传播超2500余条,舆论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实地调查,因地制宜,做好后续整改工作。

舆情分析显示,该事件呈现出典型的“个案-现象”演变路径。主流媒体最初以《竹子砍了地却种不上 贵州赤水被指“整改复耕”存形式主义》等事实性报道为主,随后舆论场涌现《竹林砍了地却荒了:究竟还有多少地方有类似的“半拉子工程”?》等更具普遍性的质疑。这种从具体案例到普遍现象的认知转变,反映了公众对涉农领域形式主义问题的集体焦虑。

类似问题并非孤例。数据显示,《人民日报》平媒07版于4月21日报道了三起涉农舆情。其中,山西长治市黎城县路堡村村民反映,村里600多亩耕地因为农业园项目烂尾,被撂荒10余年,已不具备耕种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同类事件的接连曝光,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舆情叠加效应。舆论由此质疑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农业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不足,个性案例被关联至整体涉农领域。

而舆论场中,“政策失灵由农民买单”的言论,凸显出三个核心民意诉求:一是期待政策执行更加务实有效;二是要求建立完善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三是呼吁强化政策落实的全程监督。

在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形式主义之风也悄然侵入农村日常管理工作。

从治理视角看,这些涉农舆情暴露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多重困境。首先是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表现为基层对上级政策的机械化落实;其次是部门协同不足导致的治理碎片化;再次是考核机制偏差引发的“重过程轻结果”倾向,前期动员轰轰烈烈,后期落实无人问津,最终导致政策空转、农民受损。

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整改复耕”是整治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过程中,将转变为林地、园地、池塘等用途的耕地,逐步恢复耕地原有性质,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当前舆情反映的问题,本质上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呼唤,需要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从政策执行优化、部门协同强化及农民权益保障等多维度施策,防范风险传导扩散,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此次涉农舆情的演变过程,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只有将个案反映的问题转化为制度完善的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未来,如何建立更加灵敏的民意感知机制和更加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将成为提升涉农领域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