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川观评论|取消“5万元登记” 避免“一刀切”转移责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3:11:00    

川观新闻评论员 郭韵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引发广泛关注。

2022年,个人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需登记的规定一出台,公众意见就呈现分歧。支持者认为这是打击洗钱犯罪、维护金融安全的有力武器,而持反对意见的认为这使业务办理流程繁琐,看似规范其实耗费时间精力,尤其是给部分中老年储户带来不便,容易引起储户和银行的矛盾。也有储户担忧个人隐私可能受到侵犯,每一笔超过5万元的现金资金往来都要向金融机构说明用途,感觉自己处于被过度审视的状态。

其实,守护金融安全与提升用户体验之间并不冲突,关键是找到金融安全与便利服务之间的“最优解”。当前,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大额现金交易占比持续下降,过度依赖人工登记反而可能“误伤”正常金融活动。而金融科技的发展,也让银行可通过交易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更高效的方式识别可疑交易,而非依赖“一刀切”的登记制度。

新规拟取消“5万元登记”,是优化金融监管和服务的体现,既没有放松反洗钱监管,又强调进一步完善客户尽职调查的流程,由金融机构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避免“一刀切”影响多数用户的体验。如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客户或业务关系,允许金融机构简化尽职调查流程,优化客户体验;对于被识别为高风险的客户、业务关系或交易,则要求金融机构采取更为严格、深入的尽职调查措施,应用数字化工具精准识别、高效办理,避免给储户带来太多不便。

好的规定是在积极回应民众和市场关切中不断完善的,从此次政策调整,可以看到金融监管的弹性和进步,期待未来能持续以技术赋能监管、以服务优化体验,让金融体系更安全稳健、高效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