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破传统旧俗 树文明新风丨贵州殡葬服务管理释放民生红利绘就生态人文新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6:24:00    

“现在有人去世,只要打一个电话,政府的殡仪车就开到家门口,把遗体直接拉到殡仪馆火化,不收遗体接运费、火化费和骨灰寄存费,在殡仪馆内治丧还免收悼念厅租赁费。死亡后三天火化下葬,少花钱,节省时间,不求人帮忙,还是现在的政策好啊!”这是来自一位余庆县居民的心声。

余庆县2010年全面实行殡葬改革后,全面倡导推行“三日吉葬”制度,从传统的人去世后做斋5至9天倡导推行3天(72小时)内火化下葬,变“厚葬”为“厚养”,不大操大办,既环保又给居民减轻人力、物力、财力等负担。

殡葬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祖先的追思,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部分传统殡葬习俗中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散埋乱葬等问题日益凸显,既背离了节俭、环保的现代文明理念,也加重了群众负担,制约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上,贵州立足新时代要求,以“破旧立新、移风易俗”为目标,将移风易俗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传承孝道文化、保护绿水青山、共建文明贵州。

从乌蒙山区到苗岭腹地,从城市公益性公墓到乡村殡仪服务站,一场关乎生命礼赞的深刻变革正在黔中大地悄然展开。通过构建全链条惠民政策体系、探索绿色殡葬创新模式、激活文化传承内生动力,贵州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殡葬服务管理之路,助推文明新风浸润城乡。

2025年3月28日,贵阳市思亲人文生态纪念园开展2025年免费集中节地生态安葬活动

加强政策引领 构建惠民殡葬体系

走进福泉市马场坪街道的农村公益性公墓,占地120亩的墓园里,整齐排列的生态墓穴与周边青山融为一体。“以前土葬占耕地,现在政府免费提供公墓,还补贴火化费。”村民李大爷的话语道出了殡葬服务管理带来的实惠。

福泉市率先在全省开展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先后投入1.89亿元建成(改造)城市殡仪馆1个,城市公益性公墓1个,农村公益性公墓52个,集中治丧服务站9个;相继出台《福泉市实施惠民殡葬暂行规定》《福泉市深化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福泉市节地生态葬法减免和奖补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累计为19200多个家庭减免和兑现奖励费用960万余元,切实减轻群众的丧葬负担。

面对殡葬陋习带来的种种问题,贵州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坚定不移地踏上殡葬改革的新征程。以《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为坚实纲领,全面统筹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惠民政策落实以及移风易俗宣传等各项工作,致力于构建服务管理的全新格局。

在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方面,贵州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积极的行动力。各地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节地生态安葬的理念和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公益示范活动,让人们亲身感受生态安葬的意义;实施奖补政策,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鼓励引导群众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和深埋、抛撒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安葬方式,部分地区还将节地生态安葬纳入惠民殡葬奖补范围。从2016年到2024年,全省节地生态安葬的数量达到26955例,这一数字见证贵州在生态殡葬领域的显著成效。

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更是在节地生态安葬方面走在前列。2016至2019年,贵阳市积极与天津市、深圳市和北海市合作,开通公益骨灰海撒平台,成为西南地区首个与沿海城市搭建公益骨灰海撒平台的省会城市。这一举措为市民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加环保的安葬方式。贵阳市还将骨灰海撒纳入惠民殡葬减免奖补范围,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也将进一步推动节地生态安葬的普及。

贵州民政部门组织到深圳开展海葬

在惠民殡葬政策的实施上,贵州同样不遗余力。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在殡葬公共服务中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积极争取加大殡葬公共服务供给和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全省88个县均已建立惠民殡葬减免奖补政策,覆盖率达到100%。其中,53个地区的政策覆盖本地户籍群众,35个地区覆盖本地困难群众。“十四五”期间,全省惠民殡葬减免奖补资金累计支出4.5亿元,较“十三五”同期增加1.2亿元,增幅达36%。这些资金的投入,切实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让更多家庭受益。

瓮安县根据黔南州政府的指导意见,制定详细的惠民殡葬政策。具有瓮安县户籍的城乡居民,可减免九项基本殡葬服务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和在职人员死亡后,除“治丧灵堂租用费用”由丧属自行承担外,其余八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也予以免除。非瓮安县户籍常住人员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也能享受与瓮安县户籍城乡居民相同的免费项目。对具有瓮安县户籍的特定居民,在减免九项殡葬基本服务项目费用的基础上,还能获得县殡仪馆免费提供的价值500元以下的骨灰盒1个。从2015年10月至2025年2月,瓮安县共兑现惠民资金3783.87万元,惠及25938户,户均1458.8元,切实减轻群众的丧葬负担。

在推动殡葬移风易俗方面,贵州坚持以政策激励、正面宣传、说服教育为主,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自媒体以及活动平台等载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集中治丧、文明治丧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通过树立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各类先进典型,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身边人讲好身边故事,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殡葬移风易俗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增进民生福祉 劲吹文明绿色新风

殡葬服务管理在贵州大地结出累累硕果,让民生福祉得到实实在在地提升。惠民殡葬政策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一个受益家庭的心田。

贵阳的惠民殡葬政策的实施已长达13年之久,截至2024年3月,累计惠民28.65万人,惠民金额达2.88亿元。根据相关规定,贵阳市户籍和持有贵阳市辖区有效居住证的亡故居民,以及经公安机关认定的无名遗体,均可享受惠民殡葬政策,每具遗体免除的基本殡仪费用为962元或1322元。

对于选择生态型墓位和集中节地生态安葬去世亲人骨灰的家属,还有具体的惠民补贴项目及金额。选择价格在1.5万元以内,占地面积不超过0.6平方米生态型墓位的,以及选择价格在1万元以内骨灰花葬、树葬、塔葬、草坪葬、壁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并在购买后一年内安葬逝者骨灰的,每具骨灰补贴逝者家属2000元;选择骨灰集中抛撒、深埋、海葬等不留坟头、不占土地的生态方式安葬逝者的,每具骨灰补贴逝者家属4000元。

市民何女士在贵阳市花溪福泽园惠民墓区为亲人选择了一个草坪墓和一个壁龛墓,每个墓位享受2000元的优惠,这让她切实感受到政策的实惠。

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在遵义市赤水河畔的生态陵园,3000余株香樟树挺拔而立,每棵树下都安葬着一位逝者。这种“以树代碑”的生态安葬方式,正是贵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贵阳市凤凰山公墓开展2025年免费集中节地生态安葬活动

通过节地安葬、生态修复、循环利用,贵州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殡葬发展之路。目前,贵州全省建成160个节地生态安葬墓区,创新推出树葬、花葬、草坪葬等12种安葬形式。数据显示,2016—2024年全省节地生态安葬达2.7万例,节约土地超千亩。

惠民殡葬政策自2011年启动,目前贵州已实现全省88个县(市、区)全覆盖。针对困难群体,免除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等9项基本服务费用,累计减免资金超4.5亿元。

坚持文化铸魂 激活移风易俗动力

2024年,六盘水市六枝仙鹤山生态陵园有限公司落成全市首个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生命礼赞园”,结合六盘水“三线建设”历史文脉,打造仙鹤山“三线故事”主题文化园,通过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传承红色基因,让殡葬服务成为传递文明精神的新阵地。该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以公益性为基石、生态化为核心、文化为灵魂,重塑现代殡葬行业的社会价值。

六盘水市举行第九届暨六枝仙鹤山第八届集体免费生态安葬活动

“人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丝,死不带走一木。”黔东南州从江县岜沙人的树葬习俗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生命哲学。每当一个孩子降生,父母便会为他种下一棵树,让树苗与孩子一同成长,见证生命的历程,当生命走向终点时,这棵树将被用来制作棺材,逝者被安葬于森林深处,与大地融为一体。这种独特的树葬方式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生命循环的深刻诠释,展现了岜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信仰。

安顺市则将地戏、屯堡文化融入殡葬服务,创作《孝亲颂》等新剧目,在举办殡葬事宜时进行传唱和表演。在每年清明节期间,全省举办“清明诗会”“感恩教育”等活动,引导群众从注重“物质祭扫”转向“精神传承”。

此外,贵州还号召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带头做移风易俗的参与者、倡导者、实践者,带头落实节地安葬,按规定要求进行火葬,在公墓内或集中安葬点安葬,不得乱埋乱葬;带头低碳文明祭扫,不得在林区、景区等禁火区域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带头宣传倡导文明治丧,共同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自觉践行殡葬移风易俗。

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发挥基层治理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四会”作用,将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把丧事操办条款细化、量化、简单化、标准化,上墙上栏公布,针对治丧时间、礼金数额、酒席规模、待客人数等明确倡导性标准,引导群众不搞攀比、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劝导摈弃殡葬陋习,让文明殡葬新风成为群众自觉行动。利用“清明节”“中元节”等节点,通过微电影、山歌对唱、苗侗双语广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理念。大力宣传推动丧葬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

三都自治县修建的万家山殡仪馆

文明殡葬新风的树立,让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如今,在贵州的大街小巷,文明殡葬的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文明殡葬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负责,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

从黄果树瀑布的奔腾不息到梵净山的云雾缭绕,殡葬服务管理正在重塑贵州的城乡文明形态。当生态安葬的树苗在乌蒙大地生根发芽,当文明祭扫的新风在苗岭深处悄然拂过,贵州正以殡葬改革的“小切口”,书写着生态文明与民生改善的“大文章”。

持续深化改革 共创更加美好明天

殡葬改革,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民生画卷,在贵州大地绘就文明底色,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5年3月27日,贵阳市民政局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惠民殡葬进社区”集中宣传活动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坚定的步伐,持续推进殡葬改革,让这一惠民工程不断深化,造福更多百姓。”贵州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持续完善殡葬服务体系,是未来殡葬改革的重要方向。贵州将加大对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殡葬服务设施的布局。在城市,加快推进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的升级改造,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农村,加大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力度,让更多村民能够享受到便捷、规范的殡葬服务。同时,积极引入先进的殡葬服务理念和技术,推动殡葬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加强殡葬行业监管,是保障殡葬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贵州将进一步完善殡葬行业监管机制,加强对殡葬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殡葬服务中的乱收费、强制消费等违法行为,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殡葬用品市场的监管,严格规范殡葬用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确保殡葬用品的质量和安全。

深化殡葬移风易俗,是殡葬改革的核心任务。贵州将继续加大对殡葬移风易俗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文明殡葬的理念和方式,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殡葬观念。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继续鼓励他们以身作则,积极践行文明殡葬新风尚。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引导和指导,将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殡葬移风易俗的深入开展。

殡葬服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事业。在过去的岁月里,贵州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举措和实际行动,改善殡葬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让殡葬服务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贵州将继续秉持“惠民、绿色、文明”的理念,持续深化殡葬改革,不断完善殡葬服务体系,加强行业监管,推动移风易俗。

文/韦倩

编辑 申瑜

二审 韦倩

三审 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