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冲刺又一个万亿产业,会诞生“十亿美元分子”吗|上海新药新机遇(下)


【编者按】
去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规模9847亿元,占据半壁江山。今年,迈向万亿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即将站上新的台阶和起点。提升龙头企业发展能级、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磅产品,尤其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磅新药,无疑是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发力点。
通过全链条赋能,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先发优势正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传递出一系列积极信号。为此,本报推出“上海新药新机遇”上下篇,探讨上海创新药行业如何抓住来之不易的“创新-出海-盈利”正循环,站在万亿产业规模的门槛上奋力一跳。
今年初,和黄医药作了一个“壮士断腕”的决定:出售上海和黄药业45%股权,剥离赚钱的中药业务,将全部资源聚焦于肿瘤和免疫创新药研发。此番腾笼换鸟,为的是给创新药让路,寻找下一个“潜力分子”,聚力培育重磅产品。
在生物制药领域,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药物被称为“重磅炸弹”药物。“十亿美元分子”是全球每一家制药企业的目标,也是上海新药的“诗和远方”。一年多前,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泽布替尼成为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眼下,上海原创新药中也已冒出伏美替尼、呋喹替尼等几个年销售额在30亿元左右的“种子选手”,并显露出较大市场空间,曾经的“远方”并非遥不可及。
业内专家认为,创新药行业正在进入“中国时代”,下一个十年,国内一定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十亿美元分子”。站在跨越生物医药万亿产业规模的当口,如何抢抓机遇孕育“全球新”的重磅药物,上海正在积极行动和思考。
尽早布局明天
新药研发的长周期和高风险,决定了创新药行业永远盯着“下一个”。随着第一阶段商业化产品销售稳步增长、逐步实现可持续盈利,上海创新药企的后续管线也在持续上新。
和黄医药正在打造新药发现和早期开发的全新技术平台——抗体靶向偶联药物(ATTC)平台。作为近几年最热门的肿瘤药物新赛道之一,抗体偶联药物(ADC)被誉为“分子导弹”,全球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新药项目有300多个。与传统ADC相比,ATTC最大的区别在于“导弹”上加载的“核弹头”不是细胞毒素,而是和黄擅长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通过可“精确制导”的抗体与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协同,可进一步提高“分子导弹”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该平台已产生多个潜在候选药物。
复宏汉霖更早切入ADC赛道,正以业内稀缺的PD-L1靶点、全球第二的推进速度“占位”下一个免疫治疗时代。拥有50多个分子创新管线的复宏汉霖还在拥抱AI。今年1月,公司宣布与国内AI4S领域领军企业深势科技合作,为生物药抗体、高效ADC、难成药靶点的小分子药物研发探索全新思路和方法。
走稳今天,铺路明天,播种后天。近三年,上海在生物医药未来赛道上频频出手,瞄准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出台多项行动方案,布局前沿新技术和新型药物攻关,推动AI赋能新药研发,抢抓新范式赋能和新赛道开辟的重要机遇。

AI制药艺术概念图(图/视觉中国)
得益于决策快、布局早,上海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产品数量、企业集聚度全国领先。目前,国内已上市的6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一半出自上海;刚刚获批的国内首个基因替代疗法药物从研发到上市不到7年,耗时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一半,尽显“上海速度”。在AI药物设计及商业化方面,上海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百余家AI制药企业,超过30家在上海布局,约占全国1/3。
重新思考价值
由于成药的高度不确定性,“重磅炸弹”药物往往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新靶点、新技术的失败率可能更高,如何选择,极为考验眼光。
去年,诺和诺德公司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全球销售额达292.96亿美元,距离“药王”——默沙东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简称K药)294.82亿美元的销售额仅一步之遥。上市7年速成潜力“药王”,司美格鲁肽诠释了何为眼光。2007年,诺和诺德决定专注于蛋白类药物研制,不久便将公司15年积累的包含近50万个小分子的化合物库捐赠给了科研机构。也就是说,早在司美格鲁肽上市十年前,公司就预判到这类新型长效降糖药物的市场潜力,重金投入打造重磅产品,而今它贡献了诺和诺德2/3以上的营收。

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线(新华社/发)
一方面把有限的资源投给最有希望的项目,另一方面,创新药研发需要“广种薄收”——这种两难选择,让业界不断重新思考价值。复宏汉霖执行董事、CEO朱俊说,“聪明的研发”不能什么都做,难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按照早期立项要“花心”、中期评估要“专心”、临床后期要“狠心”的原则,复宏汉霖这几年做了很多减法,在产品管线的梳理和优化中学会放弃。
中国药促会的一项调研显示,新药研发十大热门靶点对应的在研药物数量在全球占比22%,而国内这一比例高达47%。对于同质化“内卷”,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陈少雄建议在产品布局上平衡好“冷与热”,既要抢占风口,也要错峰避险。目前,销售额在10亿至30亿元左右的上海创新药产品“要么早、要么特”,在适应症和临床需求上精准卡位,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显然,差异化才是最好的风险规划。
重新思考价值,也在不断发现价值。从“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出发,上海新药持续拓展产品适应症,做大“价值单品”的市场规模。作为国内最早获批上市的国产抗PD-1产品和我国首个在美获批上市的自研自产创新生物药,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2024年销售额超15亿元。2018年上市至今,其在国内已获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晚期肾细胞癌及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晚期肝癌等12项适应症,其中多项属于独家或领先的适应症。
优化政策供给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政策扶持高度“正相关”。重磅产品的培育离不开产业生态的滋养,远见和眼光背后,既需要企业的主动作为,也依赖政策的引导和加速。
去年7月,上海发布实施《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研发、临床、审评审批、应用推广、产业化落地、投融资、数据资源、国际化8个方面推出37条举措。市科委会同多个部门,聚焦100家重点企业、100个重大投资项目、100个重点产品、100个重点管线,持续更新“4个100”清单,动态梳理大IP品种,以全链条跟踪服务大力培育重磅产品,对在沪研发并实现产出,且销售额和年产值首次共同达到1亿、5亿、10亿、30亿元的创新药械产品进行引导支持。
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表示,上海将持续建强生物医药“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加速体系,不断加大对创新药械研发的支持,前瞻性布局前沿赛道,全力提升产品能级和行业竞争力。
采访中,不少企业和专家建议进一步在支付端、医疗端和市场准入方面形成有效闭环,实现患者可及、医院愿用、企业敢投的良性循环。对此,上海不断优化创新药“最后一公里”环境,通过完善后端支付机制,稳定前端产业市场预期。
两年来,上海持续更新“新优药械产品目录”,鼓励创新产品入院配备使用。2023年7月,由市医保局牵头,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药械多方共担支付机制,实现基本医保携手商业保险对“新优药械”目录内产品的全覆盖。上海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袁安根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支撑下,可探索将上海的创新药入院机制推广至长三角区域,形成更大范围的加速入院。
创新药研发“九死一生”,超级大单品要为既往无数次失败买单,也要支撑下一波无数次的失败,合理定价才能形成创新循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同时,备受关注的丙类目录也呼之欲出,将为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但因价格等因素暂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品开辟新的支付路径。
种种政策利好都在推动创新药的加速成长。袁安根表示,在政策创新力、基础研究力、临床转化力、资本孵化力、并购整合力的叠加效应下,上海新药有望加快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但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无论是K药还是减肥“神药”,都是20年磨一剑,“药王”是养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看,孕育“十亿美元分子”最最需要的还是定力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