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房子被拍卖,要不要告诉孩子
街谈
近日,深圳一宗法拍房被撤回拍卖,撤回公告显示,被执行人的儿子将于2025年6月高考,执行法院决定撤回此次拍卖。
事由很简单,房主向银行抵押此房贷款,因欠款而被法院强制拍卖。撤回不是取消,撤回此次拍卖,可能只是暂缓。法院这么做肯定有法院的考虑,而且应该也是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有网友觉得这是法院执行的“巨大进步”,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这样的做法能获得一些舆论的支持和肯定,可谓意料之中。毕竟,我们的社会,很愿意在孩子尤其在面临高考的孩子面前做出变通。有些夫妻其实早就没有了感情,但为了孩子拥有一个形式上完整的家,规避离婚可能对孩子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多父母选择隐忍,直到孩子高考结束,然后选择离婚。家里有人生重病甚至已经去世,但担心孩子知道实情会影响学习,家人选择刻意隐瞒,直到孩子高考后才告知其真实情况。类似现象可谓常见。
在“望子成龙”的观念里,孩子的学业就是一切,这是很多家长秉持的思想。关心孩子,关心下一代,当然没有问题,但有时候是不是太过了?家里的财务出现问题,父母感情不和,家里有人生重病,抑或有老人过世,凡此种种,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作为行将高考的十七八岁孩子,其实应当具备接受既有不利事实的认知能力,包括其后的调整与适应能力。何况,抗压本就是孩子生存与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于“一切为了孩子”、任何事都要天经地义地让位于孩子、任何时候孩子为大、任何时候都要迁就孩子等观念不敢苟同。刻意规避或屏蔽不好的事情,没有感情的父母刻意在孩子面前演戏,甚至演几年的戏,或虚伪地生活几年,这有什么意思呢?作为父母双方的主体性在哪里?父母凭什么要放弃他们(再次)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为何不能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家里的各种真实情况?譬如,“孩子,爸爸妈妈没有感情了,我们要离婚了,但我们还是你的爸爸妈妈,我们还会像从前一样关心你、爱你”“孩子,最近经济不景气,爸爸的生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可能要搬家了,可能会住小一点的房子了,希望你能理解”。我想,类似的沟通与解释,多数孩子还是会理解的,还是能明白的。相反,藏着、掖着、躲避、遮掩,表演着过日子,虚伪地生活,表面一团和气,实则暗流涌动,才是糟糕的局面。须知,孩子的知情权,不能被剥夺。
说得更现实一点,今时今日,社会评价日益多元,高考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重要了。高考多考几分,上一所好一点的大学,也并不能绝对保证日后的“成功”。家长也好,社会也好,不妨把心态放平一点,不必动辄让步于高考、让步于孩子、让步于高考的孩子。理性看待学习和考试,以平常心与孩子相处,多一些坦诚,多一些真实,这恐怕才是更加匹配这些年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做法。
□姚华松(作者系广州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