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落归”自然
新华社天津4月4日电 题:生命“落归”自然
新华社记者尹思源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人们用各种方式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在天津,各类绿色殡葬逐渐深入人心,许多人选择通过节地生态葬、海葬等方式让逝去的亲人“落归”自然。
3月30日上午10时,载有京津冀39份逝者骨灰的“国宾9号”海葬专用船从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出发,缓缓驶向渤海湾。船只到达指定海域后,逝者家属陆续登上甲板,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将亲人的骨灰撒入海中。年过七旬的慎先生和其他几位家属一起,含泪与离世的母亲告别。
“母亲生前的遗愿就是将骨灰撒入大海。”慎先生介绍,作为一名海河儿女,从小与水为伴,“海葬”是一种非常好的安葬方式。他的母亲希望“从孕育生命的大海中来,到浩瀚无边的大海中去”,认为这更能体现生命回归自然的精神传承。
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副站长高勇介绍,天津自1990年开始推行海葬,目前已成功举办骨灰撒海活动509期,安葬骨灰3万余份,参与家属近6万人次。“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变化,选择海葬的人越来越多,群体也逐渐多元。”高勇说。
有人魂归海洋,有人“落归”尘土。4月2日上午,“永生缘”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在天津憩园举办,伴随着庄严肃穆的音乐声,40位逝者“伴花而眠”。
今年74岁的李宝玲遵从已逝父母的遗嘱,帮助他们用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长眠。“这种方式既符合中国传统丧葬‘入土为安’的理念,又符合生态文明的新思想,我们‘百年’之后也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安葬。”李宝玲说。
天津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业务一科副科长张铮介绍,节地生态安葬不立碑、不留名,使用可降解材质的环保容器,骨灰将在日夜流转中与土壤慢慢融合、最终回归自然,是“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理念与生态文明现代理念的结合。
记者采访了解到,天津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自2010年开始举办“永生缘”节地生态安葬活动,累计安葬骨灰7800余份,参与群众达3万余人。今年清明节期间将举办三场节地生态安葬活动。
绿色殡葬不仅体现在殡葬方式上,也体现在祭扫方式的“绿色变化”上。
4月4日上午,一场都市文明集体共祭活动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海河厅庄严举行。120户逝者亲属点亮蜡烛外形的电子灯,伴随着主持人的悼词,诉说着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清明节前,类似场景在天津市多个街道、社区上演。
在河北区月牙河街道,多位天津市道德模范倡导市民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用文明、绿色、安全、节俭的方式缅怀先人;在南开区卧龙社区,居民们吟诵诗句、手做青团,在清明民俗中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卧龙社区党委书记陈鹏说,绿色殡葬既符合传统民俗,又蕴含着绿色、文明、环保的理念,居民们为逝去的亲人献一束花、敬一杯茶、写一封信,以实际行动做文明祭扫的参与者和移风易俗的推动者。
“经过多年发展,‘绿色殡葬’观念在天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创新服务举措上下功夫,在维护群众权益上出实招,全面提升天津殡葬服务供给水平,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天津市民政局殡葬事业管理处副处长韩勇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