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之都如何建设?杭州有了新条例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玉环
5月25日,《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下称《条例》)经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
《条例》从空间布局、绿色发展、环境改善、生态提升、宜居城乡、生态文化、智慧治理、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全面制定杭州生态文明之都建设的目标、内容、路径、机制和举措。
杭州将如何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天堂迈进?《条例》又将如何影响你我的生活?记者从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场景中找到了答案。
生物多样性监测地即将开放
人人都是观察员
最近,在浙江省杭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一楼,生物多样性监测体验地展厅已完成布置,正式对外开放。

生物多样性监测体验地展厅 记者 黄玉环 摄
展厅不算大,大约二百平方米,却陈列着数百件展品,每平方米都承载着丰富的生态知识,等着参观者去探索发现。
“生物多样性监测一般分为植物、水生生物、陆生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等几个大类,我们据此设立主题展箱,分别进行介绍。”该展厅工作人员蒋天沐告诉记者,他们从监测工具、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等方面,向公众全面科普了这项工作如何开展及其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监测,绝非只是对各类生物的简单记录。它如同生态系统的 “听诊器”,能辅助判断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每一个物种的发现与保护,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比如对植物的检测,我们的观察员需要深入森林样地,划定 100米×100米方样地,精准识别每一棵树种,测量胸径,同时对林下的草本灌木进行细致分类与识别。这片区域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信息。”蒋天沐说。

观察员使用的红外相机 记者 黄玉环 摄
因此,在户外工作中,观察员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例如红外相机、望远镜、无人机等。其中,最让人意料不到的工具,可能就是“道士袜”了,因为在山中调查,经常会碰上蚂蟥、蝗虫袭击,道士袜可以起到防护作用。
所有观察员会用到的工具,都在展厅里进行了陈列,另外这里还配备了多种互动装置。其中,结合鸟鸣声与讲解的听声筒,能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自然的交响乐中;还有模拟昆虫调查的扫网与灯诱装置,让人们近距离感受昆虫世界的奇妙;以及利用红外相机捕捉野生动物踪迹的展示区,展现兽类监测的趣味与成果。
生物多样性监测体验地的户外配套也同样精彩。沿着西湖边的西山游步道,从这里一直可以攀登至北高峰。沿途,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工作人员精心设置了林下凋落物监测点与相关科普展示等。

户外科普展示 记者 黄玉环 摄
此外,该体验地还设置了研学课程,等正式开放后,孩子们就可以在这里化身小小生态探险家,探索自然的奥秘;大人们也能在漫步中,重新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蒋天沐表示,物种多样性越丰富,不仅是良好生态的证明,对整体环境的稳定性也有很大帮助。
记者注意到,在《条例》中,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篇幅不少,包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在科学系统的方向下,杭州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必将越来越好。

展厅里的标本 记者 黄玉环 摄
老小区装上生态仓
噪声投诉消失了
庆隆苑小区是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第一批回迁安置房,建于2005年左右,共有987套房,居住着近2000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小区在规划时并未设立专门的垃圾房,以前垃圾转运点只能露天摆放在小区门口。
“每天早上六七点,清运车来收垃圾,会产生一些噪音,对门口两幢楼的居民影响较大。”庆隆社区工作人员章先生告诉记者,垃圾清运的噪声曾多次被居民投诉,占到整个社区生态信访件投诉量近3成。
为解决该噪声污染问题,庆隆社区以抓住“宁静小区”创建的机遇,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在庆隆苑小区南边的一块空地上,建起了生态转运仓。

生态转运仓 记者 黄玉环 摄
走进这个生态转运仓,闻不到太多的臭味,里面不仅有智能垃圾桶清洗设备,还有废气处理系统等“黑科技”。
“清运车开进来以后,卷闸门就会自动关上,这样里面作业的噪音就被隔绝了,生态仓里面还配备了6个科技系统,对污水、空气等进行净化。” 章先生自豪地说,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噪音扰民问题,还成功将垃圾的脏臭味与周围环境隔绝开来。
如今,关于垃圾清运噪音扰民的投诉,在庆隆社区已经没有了。
此外,在“宁静小区”的创建过程中,庆隆社区还在居民经常活动的广场上,安装了定向广场舞音响。
“居民只要带着U盘过来,插上就能使用了,这个音响设备播放起来后,主要辐射面前的一个扇形区域,如果离开这个区域,它的音量就锐减了,所以对周边的影响就比较小。”章先生说。
记者注意到,在这个定向广场舞音响旁,还安装了一个实时噪音监测系统,如果监测到哪里有噪音,智能摄像头就会转向声源地,社区工作人员便能第一时间远程看到现场情况,如有必要便会派人过来劝导。
“我们小区以前比较吵,早上有垃圾车的噪声,晚上有广场舞的打扰,自从创建了‘宁静小区’,这些问题都没有了,真的太好了。” 庆隆苑小区居民王阿姨说。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在《条例》的指引下,将会有更多的人成为受益者。在《条例》中,不少内容都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推进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村镇)公园、游园(口袋公园)四级城乡公园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绿线管控,科学精细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建设城乡绿道网络,逐步实现城镇建成区内五分钟步行可达绿道”等。

定向广场舞音响 记者 黄玉环 摄
把生态理念渗进肌理
它是城市发展的“小宪法”
《条例》起草者之一,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钭晓东告诉潮新闻记者,《条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从本《条例》题目上就可以反映出,它突破了以前单纯立足于生态环境要素或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层面的立法。《条例》的最大突破是立足于‘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建设,以城市发展增进生态文明’格局,基于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链接,而打造的具有统领性、纲领性的‘大块头’立法。《条例》是立足整个体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层面的立法,其将成为杭州生态文明建设‘1+N’法规体系中的‘1’,引领杭州向‘绿色发展新高地、美丽中国样本地、宜居城市示范地、生态智治先行地’高层次目标建设发展。这是‘生态文明立法迭代提升层面+城市高能级高质量发展’两个层面的全新尝试。”
在钭晓东看来,我国的生态文明领域立法,在过去经历了三个层次的迭代提升,“第一个层次是生态环境要素的立法,比如水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针对环境要素;第二个层次是生态文明领域的立法,比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第三个层次是《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首次从‘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建设,以城市发展增进生态文明’格局,推进立法迭代升级。从而充分呈现浙江在地方立法领域的又有一次先行探索。”
因此,钭晓东认为,《条例》涉及到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除了传统生态环境领域外,还包含规划布局、产业结构、绿色发展、宜居城乡、生态文化、智慧治理等各个领域。一定程度上,它是生态文明演进时代引领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小宪法”。
《条例》制定既继承了原有《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相关立法,又与时俱进、创新突破,引领让杭州生态文明之都建设再上新台阶,开启新篇章提供系统化、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在这份纲领性文件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将渗透到杭州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绿色发展新高地、美丽中国样本地、宜居城市示范地、生态智治先行地。这样的创新实践,也将为全国其他城市起到先行示范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