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南省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讲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8:31:00    

云师大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学活动中,师生代表参观司莫拉民俗文化馆。供图

近年来,我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培优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化拓展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改革创新强化思政课内涵建设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第八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获奖结果。云南中医药大学创作的微电影《远志·当归》从全国1006所高校提交的3134部微电影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长视频组)一等奖。

“中医有‘五味’——酸、苦、甘、辛、咸,大家不妨从中医的‘五味’里去品一品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远志·当归》对应思政课专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二章第三节“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教学内容,将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探索融入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中,通过学生的视角展现大学生心中的“满分”思政课。

构建“看得见”的思政课、“听得进”的思政课、“有意思”的思政课,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如今,我省各地各级学校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思政课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

在聂耳的母校——昆明市长春小学,围绕“我的同学是聂耳”思政品牌的打造,学校不仅把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英语、科学等日常教学,还组建了小聂耳宣讲团、小聂耳戏剧社、小聂耳小提琴乐团、小聂耳书画院等多个特色社团,以讲、奏、演、舞、唱、画等多种形式讲述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艺术表演等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润物无声地把“红色种子”埋进孩子们心里。

走进和顺古镇了解丝绸古道交往、历史文化传承情况;与司莫拉佤族村村民共话家常;探寻古生村在洱海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场聆听“爱国主义精神代代传承”主题思政课……今年初,云南师范大学主办“牢记嘱托这十年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学活动,60余名大中小学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从课堂走进了村庄,从课本走向了实践,行走的思政课让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强化思政课内涵建设。以集体备课会为抓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把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以主题活动为载体,连续举办大学习领航计划、“云岭师生说”理论宣讲、红色讲解员进校园、师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课”“网上重走长征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实践活动。实施思政课“手拉手”共建计划,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入选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5个,成立省级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2个、思政课分课程教研中心8个。

思政品牌形成特色“大思政课”

4月初,“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第十六讲《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将课堂“搬到”了普洱市宁洱县民族团结园。六角亭前,师生们聆听誓词碑上铿锵的75字誓言,了解“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故事。

从有声的誓词到有形的丰碑,从珍贵的记忆到宝贵的今天。大家怀着崇敬与求知的心情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用青春力量培育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宁洱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思政课教师饶强表示,要加强德育工作,把红色的经典故事和民族团结的故事,根植在课堂建设的体系中。“听了讲解后,我也会像他们一样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宁洱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朱玉妃说。

如今,“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已成为云岭思政“第一金课”。创办至今,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时代楷模”朱有勇、“英雄航天员”桂海潮等先进模范人物、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思政课教师,“开门”讲思政课。在此基础上,全省各州市、高校积极开设形式多样的分课堂,已开讲300余场,这堂“行走的”“云端的”“润心的”思政课,正在从云岭思政“第一金课”向云岭思政“第一品牌”不断延伸。

我省通过树立思政品牌,形成了独具云南特色的“大思政课”。我省制定出台《新时代云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四通行动”实施方案》,8位省委常委带头到高校讲思政课,领导干部、知名专家在学校开展形势政策报告330余场。打造以云南大学“你好,大学生!”融媒体思政节目、云南农业大学“农民院士大讲堂”等为代表的、扎根云岭大地的学校思政工作优秀项目。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2019年的39家增加至2024年的78家。与省文物局共同打造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2个国家级“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

强化师资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

3月29日,2025年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在云南旅游职业学院鸣锣开赛。4月25日,“云南省民办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暨集体备课活动”在云南工商学院举行。

这些活动不仅让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互学互鉴中提升了教学本领,也为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注入了新动能。

思政课教师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主体,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力量,其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作用的发挥。为此,我省不断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成长机制,全面强化师资保障。出台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16条措施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18条措施,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五大行动”。

此外,省财政每年安排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高校积极落实人均每月2000元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严格落实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单设标准、单列计划、单独评审”政策。省委编办增加高校专项编制,建立高校招聘教师联审制度,优先保障配齐思政课教师等。全省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人数由2019年的1403人增加至2024年的3535人,师生比整体达标。全省中小学(含中职)专职思政课教师人数由2020年的1.7万人增加至2024年的2.18万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总体达标。思政课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实践研修,省级每年组织各类培训超过2000人次。建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及教师团队7个,每年遴选中小学学科德育特色课堂100堂,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大赛中获奖数居全国前列。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怡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