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数智融合驱动教育强国建设新范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07:10:0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在总结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三年来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一个阶段推进教育数字化进行了全面部署。本报约请多位专家对《意见》包含的政策指向进行解读。敬请关注。——编者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当下,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国家教育战略转型的核心命题。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要以“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为路径,推动教育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的数字化变革。这一战略部署既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关键抓手,也是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教育数字化将从公共服务、教育范式、国际话语、基础保障四大维度发力,推动教育体系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为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集成化智慧教育新生态

《意见》提出“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四横五纵’平台资源布局”,其核心在于构建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四大领域,贯通德智体美劳五大版块的资源体系。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集成各级优质资源,不仅实现“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升级,更以“精品资源库+智能推荐算法”重塑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开发适配性资源,完善数字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以学分银行、资历框架为纽带,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数字立交桥。与此同时,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改进师生数字素养标准及教师培训体系,将教师数字素养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在若干基础学科领域推动垂类应用,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打造智能化全面赋能新格局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重构人类认知逻辑与教育边界。《意见》强调“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其本质是通过技术重构教育全过程,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招—教—学—研—评—管”,实现教育全链条系统性升级,使教育从“人—人”的二元结构进化为“人—机—人”的三元结构,“师—机—生”互学习、同进步、共成长。人工智能不断打破学科壁垒,赋能高校学科建设转型升级,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科研势能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真正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发展。

三、塑造国际化教育话语新优势

《意见》将“增强中国数字教育全球影响力”列为重点任务。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的数字教育资源库,将为全球学习者提供新的教育体验,推动中国在全球教育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等平台的构建,不仅能够展示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等实践成果,更可主动参与数字教育伦理、数据安全等国际规则制定。这种“技术输出+理念传播”的双轮驱动,既能破解西方中心主义的教育话语垄断,又能通过数字人文交流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共识。

四、强化教育数字化基础保障

《意见》要求“升级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强化基础设施和标准规范的支撑。在学校层面,需要规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打造智慧校园的网、云、数、算中台,实现“大集中、统一管、智能算、共享用”的目标。在标准建设层面,需加快制定数字资源开发、数据接口、质量认证等国家标准,推动教育数字化标准与国际接轨。

五、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

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强化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屏障能力。《意见》要求“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体系保障能力”“定期组织开展安全评估和检测”“全面落实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全面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做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最终目标是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安全保障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伦理准则,加强智能教育产品、工具、服务监管。这些数字化安全屏障,将搭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防火墙”与“快车道”。

当前,中国教育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历史性跨越。未来,需要在技术应用与教育规律、规模效益与个性发展、本土实践与国际竞争中寻求动态平衡,最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教育强国建设新范式。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1日 第03版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 郑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