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天末才子谢君采

一处己能让,凡名誉、地位、利益,与人相涉,退避不争。二处人无忌,于他人多思优长,隐其短失,口颂笔赞。三处事不苟,凭劳动以换生活,任事负责,治学严谨。
——王燕玉
贵州从明初建省后,人文蔚起,述作争兴。其中,诗最发达。终明一代二百四十年间,有名诗作者见于记录的计85人,其中,以谢君采较为杰出。就明后期诗风来看,黄河、长江流域派别磨荡,人才众多,固然先进。贵州僻处西南,人才少而砥砺缺,仍较闭塞落后。可是,贵州诗人不受各派风气束缚,自由发抒,却又变成好处。尤其才高功深的谢君采,充分体现了这后一种情况,譬如格调派摹古的空疏,公安派任性的浮薄,竟陵派务幽的狭涩,这些弊病谢诗却一点没有。因此,曾为下江人士所惊佩,称他是“正始遗音,天末才子”。
谢三秀,字君采,一字元端,明万历时贵州前卫(今贵阳市南明区)人。祖先原籍扬州兴化,来贵州前卫做官,落籍此地。有的书说他是黔中人;有的书说他是贵阳人,因那时贵州前卫读书人附于贵阳府学;有的书说他是贵竹人,因明代外省人对贵州通称贵竹。谢君采自小有才气,发奋读书,勤于写作。为诸生时声誉已高,当时巡抚郭子章,副使韩光曙,大参谢太函,太守徐公绾都器重他,经常邀接造访,谈论咏诗。省内文人学者也都乐于和他交游。后为贡生,作过三次教官。其间,曾出游楚、浙、苏、闽,与东南名流李维桢、汤显祖、王穉登、何无咎等酬唱,所谓“建词坛族鼓”,声名大振,被称“天末才子,治世遗音”。对于他的生平,搜查各种文献所叙,综合起来,就只如此,行迹很不具体,更谈不上详细。
君采一生成就在诗,著有《雪鸿堂诗集》千馀首,《远条堂草》若干首,前者早失。明末陈允衡(字伯玑)《诗慰》选入74首,吴中蕃(字滋大)《雪鸿堂诗选》汰为56首,清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明诗综》录13首,已见陈选74首之中。吴、朱二氏似都未见原集。道光、咸丰间瓮安傅玉书(字竹庄)在豫章杜藕庄处得《远条堂草》二卷(把诗全部录入《黔风旧闻录》),遵义郑珍又在贵阳傅雨亭处得该书,交给莫友芝,莫氏另抄见于别书的谢诗。除去重复附入,通为三卷,题曰《雪鸿堂诗蒐逸》,凡百三十首,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前后数年间所作,粗见连贯,作序而委与山阴王介臣(字个峰)刊行,流传至今。又民国贵州通志馆复刊王本。据《黔诗纪略》所录,检去重复,得51首,补附于后,共诗181首,编入《黔南丛书》第三集,成为现今最完全的本子。
最早推论谢诗的是与君采唱和的诗友京山李本字(字维桢),他在《雪鸿堂诗集序》中说:“其诗触景生情,缘情体物,本原汉、魏、六朝,轶大历而上之。……其格整而不滞,其气雄而不亢,其指深而不晦,其致清而不薄,其词丽而不浮,诗家诸体无不精当,诗品诸妙无不备具。”此论未免崇扬过度,不亢不晦虽是,而雄与深则非谢诗所宜。后来吴中蕃说:“先生之诗冲融淹润,绝无鬼趣嚣习。盖涵泳予三唐,蜂酿卵伏,神情气味无不肖,得之揣摩为最深。”前两句颇能道出特点,而后四句限以三唐,实是虚妄之见。陈伯玑说:“造语浑成,即偶入纤词,不失大雅。”朱锡鬯说:“君采诗甚清稳,由其生于天末,习染全无,黔人之轶伦起群者。”“清稳浑成”四字,真可概括谢诗的特色。
总体来看谢诗,风格纯一,词语明炼,音腔浏亮,经过熔铸,归于浑成自然,各种体裁,大都工整圆润,并无偏长偏短之异,这是历来诗家难达到的。若论数量,律诗占多,现各举一、二作为表征,借窥全貌。
茅茨八九弓,人家住江口。
何处打鱼船,明灯夜沽酒。
——《安陆舟中杂言》
百叠寒泉逗浦飞,桐花满地绿阴肥。
何时小筑从君隐,共倚虚楼看翠微。
——《题画寄朱虞仲》
十里荒村路,寻幽到薜萝。
陂寒菰叶少,篱晚豆花多。
废寺纷虫网,贫家静雀罗。
老翁晞发坐,相对说兵戈。
——《村行即事》
问津古城下,平沙踏莎叶。
秋涛方壮时,中流不可涉。
云日乱高天,烟霜压危堞。
登舻望二酉,客子疲应接。
霞表青荚蓉,缥缈几千叠。
昔人藏秘书,而我慕元笈。
临眺一以佳,心神若为惬。
菲才惭济川,咄哉此舟楫。
——《渡辰溪舟中望二酉》

王燕玉(1923-2000年),贵州遵义县人。194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先后在遵义豫章中学、遵义第四中学、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任教。1973年调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历史文选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81年评为副教授,1988评为教授。王燕玉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贵州古、近代史,贵州方志及中国文学史,中国古籍文献等领域,出版了《贵州史专题考》《中国文献综说》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专题文章。参与编撰《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
(来源:贵州省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