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破解低效努力的思维训练|《财经》书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3:04:00    





文|刘建中
最近读了王东京教授的新书《学海漂流记》。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数十年经济学研究中所遇到过的迷茫与感悟,其本意是帮助年轻学者更好地做研究,但我读完此书,觉得自己从中学到了一种如何破解低效努力的思维方法。
麻省理工学院的相关实验显示,经过认知训练的投资人,三年收益率比对照组高出47%。提高认知和做学问的过程高度相似,两者都遵循“发现问题-构建理论-验证迭代”的循环进阶方式。
《学海漂流记》很多篇章都谈到了思维方式。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夯实学术功底、提升“自问”能力、不断修正认知。
先说学术功底。在笔者看来,并不是只有学者才需要学术功底,学术功底就是认知功底。如果年轻人不具备经济学功底,遇到经济问题就难免人云亦云,分不清真伪。
作者在《学海漂流记》中提醒读者:“要将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结合好。不然脱离历史与现实研究理论,理论没有针对性,往往是无的放矢;而离开理论与历史研究现实,又难免就事论事,分析不深不透。”

年轻人如何筑牢自己的学术功底呢?
我非常认同《学海漂流记》书中的说法:功底来自读书,尤其是要读经典和历史。经典是前人浓缩了的智慧,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筛选而屹立不倒。读了经典,我们就有了观察世界的参照坐标。读历史也如此。历史是一面镜子,懂得历史会让我们少走弯路。而且,熟悉历史才更能深刻理解经典,熟悉历史也才能理解某些理论的局限性。
历史容易读,但经典却不容易读懂、读透。《学海漂流记》讲到了读经典的方法,告诉我们首先要相信经典是对的,待读过且读懂之后才能提出质疑。此方法对我自己启发很大,如果读者在读经典时也遇到了困难,不妨试试作者的“三遍读书法”。
再说提升“自问”能力。我一直认为“自问”是训练思维最关键的步骤。思维与认知没有进步,往往是因为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王东京教授特别重视“发问”,他说治学的法门是边学边问,问即思考。求学阶段更多是问老师和同学,而开始独立探索后,则主要是“自问”。自然科学和经济学中很多突破性成果都源于研究者的“自问”。
关于提问的角度,作者在书中讲了两个方法:
对复杂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角度问。他举了经济学中一个经典的案例。20世纪30年代,国际学界就计划与市场问题展开论战。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说:企业内部是计划,企业外部是市场。他问:若市场万能,地球上为何存在企业?经此一问,答案石破天惊: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两者的边界取决于交易费用。
当然,对于简单的问题也可问其本质。比如人们都追求幸福,而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就问:幸福的本质是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后,他找到的答案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如钟摆,在欲望未满足时痛苦,在欲望满足后空虚无聊,幸福只是暂时的平衡。于是他给出了增进幸福的配方:避免贫穷和疾病带来的痛苦;发展智力乐趣;保持独立与闲暇。
相反,对于简单的问题,则可以从复杂角度问。书中举了国际分工的例子。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研究发现,如果两个国家有各自的绝对优势,那么按照绝对优势分工,就可提高总体效率。
后来,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从更复杂的角度问:具有绝对优势是国际分工的必要条件吗?他发现,绝对优势并不是必要条件,所以提出了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
最后说修正认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体系,但所有人的认知体系都有偏差。作者在书中多篇文章中也讲到了自己的认知偏差。他说,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不一定正确;我们所观察的事实不一定真实;我们通过总结归纳的理论观点也不一定经得住实践检验。
那么如何提高认识能力呢?对此,作者为我们支了三招:
第一招,用眼睛看的同时,要用“心”看。就是要根据常识做逻辑判断。对于不合常理或逻辑的事要特别留心,要从多角度观察细节,若有疑问要及时问,要一直问到疑问解开。
第二招,从对比角度看。既要做纵向比较,也要做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时间上的比较,能看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横向比较是同一时间相似个体的比较,容易看出真假。比如,条件差不多的两个县,一个县上报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比另一个高50%,这就很反常。
第三招,要看见看不见的。比如某地用财政资金建了楼堂馆所,这能够增加就业和税收。但是我们还要分析这笔钱是不是有更好的用途,是否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与税收。
总之,得到真知灼见非常不容易,我们在接受某个事实判断之前,要多想想事实存在的适用条件、微观机理以及是否可用反例证伪。
《学海漂流记》还对如何改进文风谈了自己的思考与经验。笔者认为,学者写文章的确应该学习作者的文风,轻快明了,还不失幽默。
我一直喜欢读王教授的书,书中不仅有经过思辨的真知,而且读起来毫不费力充满乐趣。我想如果所有的书都写成这样,我一定会更喜欢读书。
(作者为《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编辑:许瑶)

图片

责编 | 张雨菲

封图来源 | 视觉中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