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些楼宇的吸烟点设在行人密集途经处!不少市民疑惑:这合理吗?


3月底起,在原八类重点场所的室外空间禁止吸烟的基础上,上海又对8大“网红”地标场所提出控烟要求,这引发了大众对于在室外公共场所被动吸收“二手烟”的热议。
其中,不少市民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民声直通车”平台反映,部分区域的吸烟点设置不太合理,选择在了人流密集途经处,让不少市民不得不被动吸入“二手烟”。市民们关心,吸烟点的设置是否也有相关规范?对不合理的室外吸烟点能否进行整治?
吸烟点飘出“游烟”引发投诉
“每次路过都要憋气。”市民徐女士在陆家嘴上班,每次从地铁口出来,必经平安金融大厦的一处吸烟点,深受困扰。“上下班高峰期、午休时间路过时,总能明显地闻到从吸烟区飘来的游烟。”在她看来,此处通道是地铁北面写字楼上班族必经的路线,附近也是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打卡点,携家带口的游客很多,属于人流密集带,吸烟点不应该设置在这里。

3月31日傍晚,平安金融大厦的一处吸烟点与人流。(受访者供图)
3月31日下午2时,记者走出陆家嘴站2号口,看到平安金融大厦巨大的古典柱廊以及远处的东方明珠塔下,不少游客纷纷在此打卡留念。继续往北走约50米,就能看到大厦设置了一块用不锈钢护栏包围的凸出区域,挂有“吸烟点”标识,大小约10平方米,放置了5个灭烟筒,3把大遮阳伞。占据整个行人通道约三分之一的宽度。
楼宇间因狭管效应吹起了大风,迅速将吸烟者升腾的烟雾吹向各处。由于有3个灭烟筒被放在人行道一侧,吸烟者也倾向于朝着人来人往凭栏吞吐。下午2时至3时,吸烟区的人越来越多,高峰时期站了8个人,或闲聊放松,或打起商务电话。

平安金融大厦的一处吸烟点。
“只能在这里抽烟吗?”记者问。“楼里面不能吸烟,也没有其他室外空间,都来这里。”一位烟民回答。“一般抽烟时间多久?”“大概15到20分钟。”晚间6时左右,下班人流量开始增加,仍有5到6个吸烟者在此停留。
更显著的情况出现的13号线自然博物馆站3号口。一出站就能看到商场博华广场的指引牌,没走几步,就能看到路面上散落的大量烟头。再几步之遥,就能看到站口外绿化带石台旁的灭烟筒。这里没有明确标识吸烟点,只是在路口的不同方位设置了4处灭烟筒,配套遮阳伞篷。记者蹲点的半个多小时里,吸烟者一度增加到17人,从靠近灭烟筒的区域逐渐拓展至地铁口,乘坐地铁、前来赏花散步的市民不得不从烟民中穿行而过。

13号线自然博物馆站3号口聚集的吸烟者。
观察发现,原来从办公楼出来后,员工需要穿过一条紧邻地铁口的小径,再前往有灭烟筒的区域。一般走至小径就会打开打火器,点上烟。看到灭烟筒区域人员较多时,就会就近停留在地铁口。抽完言直接将烟头扔在地上或绿化带里。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抽烟者,多的人一天光顾三四次。“说的对,不应该在地铁站口这样人流较多的区域抽烟。”一位受访者无奈地笑笑,“但没别的选择。”

13号线自然博物馆站3号口出站后马上能看到一地的烟头。
“上周下雨,伞篷没开,烟民们就跑到地铁站口抽。我是鼻炎患者,闻到很难受。”市民王女士向记者抱怨。
远离“行人必经主要通道”很难?
在2017年施行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中,吸烟点设定要求之一就是远离人员聚集区域和行人必经的主要通道。从采访看,不少市民对设在地铁站口、主要通道口设置吸烟点的做法多有不满,并认为这与上述规定相悖。
然而,受到现有规划建设的限制,设置合理的吸烟点在执行中确实面临两难。
记者此前在陆家嘴的平安金融大厦外围转了一圈,发现大楼周边被多级台阶包围,看着空空荡荡,询问物业是否有调整空间。但对方提到了诸多难以调整的理由:“大楼内有4500名员工,抽烟需求要疏导,通常员工出楼活动时间又有考勤要求,吸烟点不能太远。其他区域虽远离人行步道,但台阶上时有休息的游客,正门平台上有大型机械登高设备占用,离喷泉设施过近又会让吸烟者体验不佳。北侧是停车场,设置吸烟点有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许多地铁站出口都与商业体共用,而商业体本身商家密集、建筑构成复杂。首要满足的是基本的出入、停车、货运仓储、设备间需求,再考虑利用零散用地设置吸烟区,能够严格达到上述《要求》的就比较少,基本都有所取舍。比如,凯德星茂广场与1号线汉中路站共享出入口,吸烟点就设置在了地铁口。

1号线汉中路站5号口的吸烟点。
去年9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的地方标准规范《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在选址上做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如吸烟点应距离建筑物出入口、户外门窗、进/排风口等至少6米以上,并明确禁止设置在休息区、等候区等人群密集区域或行人主要通道上。同时,吸烟点需为开放、空气流通的环境,若设有顶面,其四面遮挡面积不得超过侧面积的一半,且占地面积应控制在6平方米以内。此外,吸烟点需保持功能单一,不得设置座椅、自动售卖机等额外设施等。但是,该规范并非是强制性标准。
如何优化吸烟点设置?
一名建筑设计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很多建筑取消了封闭的吸烟室,仅在建筑主要出入口附近设置吸烟点,且未对室外吸烟点从视线和烟气两个方面进行隔离,不利于降低吸烟行为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很多公共场所的吸烟点因为位置过于偏僻,没有标识而无人问津,吸烟者索性放弃寻找随意吸烟。只有合理的融合隐蔽性与便利性两方面特征,才能使公共吸烟点更好地配合城市控烟政策。
类似的矛盾现象很多见,记者走访看到,1号线汉中路站5号口外,除了大门口黄线标出的小块吸烟点外,20米不到靠近停车场的绿化带中,还有一处相对隐蔽、远离行人的吸烟点,但由于相关指引标识缺失,吸烟者不多。

红框内为凯德星茂广场一处较为隐蔽的吸烟点,光顾着少。
今年3月起,市爱卫办会同相关成员单位向全市八类重点场所的管理方及主管行政部门提出工作要求,提到了商场及商务楼出入口由物业负责管理商场、楼宇控烟工作,在远离出入口处依据《要求》合理规范设置室外吸烟点,由安保人员负责引导吸烟者至指定区域吸烟。在地铁站出入口,要依据出入口特点设置控烟标识及标线,对站口吸烟者进行劝阻,对各出入口进行定期巡查督导。市民徐女士提到,希望此次“游烟”治理和倡导行动也能让室外吸烟点的设置更加精细化。

平安金融大厦吸烟点外围,有员工取快递后吸烟。
截至发稿前,博华广场物业方面工作人员答复记者,物业方已关注此事,正在研究排查更合适的吸烟点位。
原标题:《上海一些楼宇的吸烟点设在行人密集途经处!不少市民疑惑:这合理吗?》
栏目主编:毛锦伟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车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