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DeepSeek做同桌 | 罗小茗



在“笔会”上读到胡晓明老师的那篇《老师们,你们还好么?》(“文汇笔会”公众号3月7日),被问候的那个我,不禁莞尔。的确,自ChatGPT问世以来,人工智能进阶的速度和力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特别是,当进阶不仅事关科学技术的研发,更是当前全球化中国家、资本和市场彼此博弈的结果时,更是如此。可以说,无论主动还是被动,2025年的人类几乎无一例外地卷入到这场日新月异之中。“老师们,你们还好么?”的问候,是这一卷入的产物。而教育部大力推进AI+类课程,大学校长们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更是透露出人类世界被这把AI的大火燎了屁股的局促不安。

邢千里 摄于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参会企业阶跃星辰公司。作为2023年成立的AI初创公司,阶跃星辰主攻千亿参数大模型研发。推出Step系列通用模型,主打逻辑推理与复杂任务处理能力,与云计算厂商合作提供企业级AI服务。
不过,在这样的时刻,最应该问候的,恐怕不是那些已经习惯于徜徉书海的头脑,也不是在“文科无用论”中身经百战的老师,而是走进大学课堂的学生。毕竟,长久以来,作为整体的人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价值”从来都是需要反复论证的事项。各国缩减乃至砍伐文科的政策,也不是AI来袭才有的新鲜事。相比之下,倒是那些刚刚告别了刷题生涯,以为闯过大学这一关便可以兑现美丽人生的年轻学生,显得更为赤手空拳。于是,既呼应胡老师的高呼——“狼来了”,却又与之不同,在每一轮课程之初,我更喜欢问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还好吗?”
由此收获的反应不尽相同,却仍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值得分析。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是,对于如今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联网功能,还是智能装备,无一不是和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密友,有着连体共生般的亲近与熟稔。要他们对于此番人工智能的进阶,感到“大骇”与“惊呼”,进而如临大敌,这样的期待势必落空。毕竟,与日新月异的技术相处,本就是他们日常生活里再自然不过的部分。在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曾询问一个约七十人的班级里学生下载AI程序的情况。结果是,除一人之外,全班同学都已在手机和电脑里装上了一个或多个AI程序。显然,对他们来说,在认真思虑AI带来的利弊及其对实现个人价值的影响之前,便已经将其当成迭代技术的一部分,与之相处了起来。唯一的例外,是想到工作问题时的那份焦虑。究竟在大学里学什么,才能免于越来越严酷的来自AI的竞争,顺利找到工作,兑现人生?这构成了全员下载后学生们的彷徨与苦闷。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样的彷徨苦闷与其对技术迭代的处变不惊,并不相悖。焦虑归焦虑,技术归技术;其中的脱节与被动,才是今日大学生活的常态。
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学生们有这样的反应,也属自然。毕竟,如果有一天,好不容易长大成人的你,突然被告知,从小到大都熟悉且依赖的“手足”,将彻底取代你,你的心情大概也难免既茫然无辜又无奈苦涩吧。
于是,一开始在面对“同学们,你们还好吗?”这类的提问时,学生们总是近乎本能地想用现成的回答替自己解围:“AI虽然很厉害,但只有人才有真正的创造力。”“人是有情感的,所以我们不可能被AI取代。”“我在大学里,就是要认真学习那些不会被AI取代的知识。”……回答看似五花八门,却多半逃不脱当前社会舆论中最为盛行的论调。
可如果进一步追问,什么是真正的创造力?若采用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中对“创造力”所做的说明——迅速高效地占有所有的既有资料,从中找到规律或模式,进而打破之,那么,人比AI更有创造力这一点,在你看来,还那么颠扑不破吗?再比如,若考虑到00后们向往的似乎越来越是断舍离式的搭子社交和虚拟恋爱,热衷于把“i人”贴在脑门上方便行事,那么,你对自身拥有情感的能力,还依旧充满信心吗?又或者,什么才是那些不会被AI取代的知识呢?在大学阶段,你如何确信自己有能力将它们识别鉴定出来呢?
如此追问,总是和那一句“同学们,你们还好吗?”配套而来。问候的效果,也在预料之中。那就是,不管是无辜无奈的表情,还是创造力之类的“抽象”,都再也无法掩藏课堂上以及生活中养成的脱节与被动。或者说,一旦抛开那些略显空洞的词汇——“创造力”“情感”或真正的“知识”,如今的大学生和今天的大学教育必须共同面对的,是更为真实也更为具体的问题:在此时此刻的课堂上,努力学习了45分钟的你,究竟会在哪里比手机里的AI更胜一筹?
于是,问候里的第三类问题,接踵而至:就今天课上的所学所思,“如果问问你手上的那个AI,它会怎么说呢?”在过去,课堂上的互动,总在师生之间。可惜的是,在一个遍地i人的时代,真正有益的讨论往往稀缺。这倒不是因为学生们不再有想法,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害怕在公开场合说出“不那么对”的话。不知不觉中,表演“说得对”或者“做出不出错的回答”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讨论的意义。就此而言,那一打“常有理”的AI们,反倒成了挽救课堂的强大“正能量”。它们就好比那个永远优秀自信的“别人家的孩子”,从不自我怀疑,更无惧批评,也不担心出错后的“社死”。而且,它们的发言,总是振振有词,条理分明,颇能唬人。
当然,真正的包袱,要在AI们自信满满的回答后抖出——“大家来找茬”。在分享完花名各异的AI们的答案后,人类要完成的任务也就成了:“你觉得它说的对吗?”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的课堂上,在人文学科和AI的较量中,再没有比这个问题更能提供有力的一击了。比如,同是阅读一篇文章或作品,经由自己的阅读和课堂的讨论讲解之后,再将文章投喂给AI,看看它如何作答。无一例外,这样的比照会将AI带来的挑战和弊端,表现得格外具体而真切。不管是被网络吐槽的“谎话精”还是颇具逻辑的“深度思考”,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理解力、想象力乃至误读,与当前AI所能达成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总是在这一刻暴露无遗。就此而言,如果说,AI给出的实际上是当前社会“一般智能”对于某一问题的思考的话,那么大学课堂要努力完成的,不正是通过我们的教与学,让学生们最终变得比这个“一般”高明那么一点点吗?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们能不能和AI成为同桌好友,建立起既协作又竞争的“同窗之谊”,教师能否将其纳入课堂,视之为必不可少的参与者,也就成了在社会舆论的高调合唱之外,将AI真正纳入今天的教育过程,抵制既有的脱节与被动的一个重要步骤。
毫不意外,目前来看,这些都还只是最理想的状况。实际的课堂里,更多的情况是,学生们并不真正关心自己和AI之间可能达成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既协作又竞争的新关系。要么一味视之为无法战胜的强大对手,不愿正视;要么彻底理解为人机之间的亲密无间,乘机偷懒,搞得学校和教师如临大敌;要么是来自外部的强制性学习,要求文科生也必须掌握一点AI的新技术。可惜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态度,对于每个活生生的个体在此过程中究竟在哪里比AI更加优秀这一点,都并不真正关心。或者说,一时之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似乎都觉得这个问题不真正要紧。要紧的只是不应疏忽大意,免得被日新月异的技术抛下时代的列车。然而,这一不关心和不要紧带来的疑惑,却与日俱增。那就是,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的拉锯战中失去了对这一问题的追问与思考,径直绕过了优秀与信心的议题,那么由他们组成的人类社会,真的会好吗?
于是,每一次课程开始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发问:“同学们,你们还好吗?”这是我的好奇,也是我的责任。
2025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