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启动,上海如何交出这份“绿色答卷”?


202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本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充分肯定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效,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在总书记回信两年之际,以“低碳生活新时尚 绿色发展新展望”为主题的上海市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启动仪式,今天在黄浦区人民公园举行。
新民晚报记者获悉,在宣传周的7天内,本市将分别开展绿色集市、环境清洁日、可回收物集中回收日、机关带头低碳行、新市民专项宣传、全民体验垃圾分类、旧书新生循环利用等7项主题宣传活动。
“绿色集市”展示环保理念
活动现场,“绿色集市”处处展示着低碳环保理念。白色泡沫箱一直被认为是污染环境的垃圾,然而在黄浦区文化公益促进会展位上,一组用白色泡沫、一次性筷子等材料制作的“豫园”山石景观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都市绿农”相关负责人汪思亦介绍,山石景观价格比较贵,但用泡沫打磨并涂色后,市民在家也可以制作以假乱真的“山石”盆景。目前“青绿小景”课程已经送进了不少社区,为景观和环保的融合摸索出一条途径。


在小东门街道展位,去年开张的“黄家路低碳工坊”展示了“惠民回收服务点”如何与低碳活动结合。除了接受居民交投的可回收物之外,低碳工坊会定期举办各类低碳环保主题活动,邀请专家讲解环保知识,与居民共同探索低碳生活的新方式。在设计中,新型环保材料如塑木、太阳能照明装置、透明玻璃地台等,也传达着可再生资源的理念。

筑桥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则展示了用纸板箱制作的“猫狗之家”,希望为校园里的小动物打造温暖的住所。三年级史美岑的作品不仅有好几个“房间”、楼梯和五彩斑斓的门窗,还细心地装上了“猫抓板”。她说,除了纸板箱,平时还会利用校园里产生的废纸、保鲜膜等其他“垃圾”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的“时尚风”,也吹到了餐饮企业。在海底捞展位上,新民晚报记者看到,门店采用的外卖塑料袋、餐具等都是可降解材质。同时,门店本月正推行“以书换蔬”公益计划,消费者只需带着符合要求的书籍到店捐赠,便可获得“换菜票”兑换儿童餐或菜品(每天限量50名),书籍则会定向送到云南的偏远地区。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市民“谈分类、看分类、爱分类”三大板块,市民和企业围绕垃圾分类“投-收-运-处”四个环节讲述切身感受。同时,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解决方案,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各区交出“绿色答卷”
《上海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已有近6年,各区及街镇如何交出“绿色答卷”?以承办此次“全国生活垃圾宣传周”启动仪式的黄浦区为例,虽然土地资源有限,环卫设施用地情况较为紧张,但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垃圾分类实效。目前黄浦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95%,“三增一减”趋于稳定,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前达到“十四五”末目标。

新民晚报记者获悉,黄浦区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源头投放设施更新和惠民回收服务点建设,以人民大楼首座3.0版智能垃圾箱房和小东门街道黄家路“低碳工坊”为标杆,推动建成29处垃圾分类精品Ⅰ类居住区和24处惠民服务点。在精细化方面,黄浦区的样板区内道路都布设了精细化投口废物箱,配置精细化分类收运机具,中共一大纪念馆内的语音导览还添加了8国语言垃圾分类提示。“智慧收运示范线路”则针对黄河路网红街区沿街商铺打造完整作业流程,以数字化手段规范收运流程。
在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方面,黄浦区通过市级“沪尚回收”可回收物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市民提供社区回收日、三公斤以上惠民回收、智能交投机等多种回收服务,已开展超3000场回收宣传,去年区内主体企业可回收物回收量达145吨/日。值得一提的是,约三分之一的回收服务已调整到双休日举行,居民的交投更方便。到今年年底,将完成33个惠民回收服务点建设。
全市“三增一减”实效稳定
黄浦区只是上海的一个缩影。新民晚报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去年本市居住小区、单位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在市相关部门与新民晚报联合开展的垃圾分类评价调查中,超过18万人次参与调查,96%的市民对本市垃圾分类工作给予五星好评。
同时,全市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稳定,全年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73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9233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240吨,对比《条例》实施前(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分别增长1.97倍、14.3倍和0.69倍,干垃圾减少15.7%,湿垃圾占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全市建成焚烧设施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1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日均超过3.8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源头减量率达到5%,持续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今年,本市针对市民和企业关心的问题,将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比如,推动“美+净+智能”生活垃圾投放点改造提升,配套完善洗手、除臭、通风、遮阳防雨、照明“五个装置”,配置智能监管和感应投放设备。到2025年底,全市将累计完成2.1万余个投放点微更新、8000余个投放点专项更新,1100个小区(村)精品提升。同时,在鼓励社区增设午间投放时段、延长原有投放时段或设置误时投放点(24小时开放的投放点)的基础上,推行“节假日24小时投放模式”,获得良好反响。
在垃圾清运方面,科学设定垃圾收运时间,积极采用安装防撞缓冲胶条、优先选用新能源车辆、调整机械操作模式等新技术降低噪声污染。目前已经排摸扰民现象特别突出100处点位进行治理,现已完成9处。
在可回收物方面,全市累计完成644个惠民回收服务点建设,大幅提高可回收物回收系统辐射周边社区、沿街商户的能力。打造“沪尚回收”小程序这一全市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方便市民查询周边的回收服务点信息、回收活动日安排,并为行动不便人群提供上门回收服务。目前平台累计注册32万用户,为市民提供回收服务138万余单次。
在中转环节,通过至少打造25条生活垃圾清运智慧线路,进一步优化清运流程、整合清运力量、提前精准报时等措施,缩短了垃圾桶沿街滞留时间,大大提升了清运效率。全市23座在运行设施的湿垃圾品质监控设备应装尽装工作全量完成,实现了对湿垃圾品质监管异常事件的智能识别、智能抓拍、自动报警,为探索和推广智能闭环自动监管打下坚实基础。
在末端环节,创新试点焚烧飞灰“中温回炉”中试工程技术攻关,同步开展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厂飞灰资源化技术选择意向征求和项目布局研究,为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厂飞灰实现近零填埋打下基础。
垃圾分类卓有成效
上海如何将垃圾分类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在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王永文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两年来,上海正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最动人的文明底色。
他认为,两年来,上海的垃圾分类在四方面具有明显成效。首先是全程分类体系更完善,其次是市民已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市至少95%的小区垃圾分类达标。同时,垃圾分类法规制度更健全,各种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为分类工作提供了制度优势。此外,包括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等全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了合力,也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比如,在源头减量方面,持续推进商务领域减塑,指导电商平台源头减量,鼓励餐饮烹饪企业创建绿色餐厅和光盘行动示范店,全市完成3000家绿色餐厅创建。推进净菜上市,目前市郊蔬菜在田头上市前已基本实现净菜,全市净菜上市率达到80%。推动快递包装全链条治理,本市主要品牌寄递企业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6%。在市级机关集中办公点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塑料吸管和发泡塑料餐盒。在农贸市场、交通枢纽、旅游景区、住宅小区等场所强化部署指导,营造更具引导力的垃圾分类和绿色低碳宣传氛围。
又如,在全民参与方面,本市“三级管理、五级队伍”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组织架构进一步健全,今年来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逾500场。今年,市绿化市容部门还开发了垃圾分类新时尚地图,垃圾分类示范点位、科普体验路线,让居民充分了解垃圾分类后“去了哪里、怎么利用”,方便市民“看”分类;通过新媒体分享垃圾分类金点子、好故事、新思路,发动市民“谈分类”;开出“民智直通车”,畅通社会参与渠道,拓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公益价值,培养公众“爱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