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清明时节思“清”“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0:54:00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天地澄明。当祭扫的纸灰化作青烟,当踏青的脚步丈量山河,这一节气以“清”为底色、以“明”为追求的文化基因,恰与廉洁文化的内核深度契合。从历史长河中的先贤典范到新时代的反腐实践,从自然启示到制度约束,清明与廉洁的交响始终回荡在民族精神的原野上。

清明时节的雨丝风片,既是自然界的净化剂,亦是政治生态的清醒剂。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清明,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种天地自洁的智慧启示着权力的运行逻辑。《论语》中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教诲,与清明时节 “天地清明” 的自然意象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核心内涵。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疏浚西湖、造福百姓的政绩,则如清明时节的及时雨,润泽了官民关系。这些文化符号的积淀,使清明成为廉洁精神的重要载体。

寒食节中“不火食”的古老习俗,暗含着对欲望的克制。介子推拒受封赏的传说,则塑造了“功成身退”的廉政原型。这种文化基因在当代制度建设中焕发新生,“互联网+政务服务”,将行政审批全流程置于阳光之下,使“天知地知”的古老箴言转化为数字时代的监督利器。而清明期间频发的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索要红包等违纪现象,则凸显出制度约束的必要性。文化自觉与制度刚性,恰似清明时节的阴阳二气,共同维系着政治生态的平衡。

在当代中国,清明文化中的廉洁基因正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从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到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都体现了对传统廉洁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清明节期间开展的“廉洁祭扫”活动,通过敬献鲜花、诵读家规等形式,将追思与倡廉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廉政教育模式。

作为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节日腐败的隐蔽性与危害性。破解之道,既要开展节前廉政谈话,绷紧纪律之弦,更需效仿兴安县打造“灵渠清风”教育基地,让廉洁文化可触可感。今年四川省推行的“云祭扫”与错峰出行倡议,则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融入廉政建设,开辟出“环境之清”与“心灵之明”兼得的治理新径。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清明文化中的廉洁精神愈发彰显其时代价值。它既是对传统美德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启示。当我们在清明时节缅怀先烈、追思先贤时,不仅要传承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更要将廉洁奉公的精神基因融入血脉,以清风拭心、以明镜鉴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唯有让“清”“明”之风常驻人间,方能在新时代续写“清明时节清风劲,正气充盈天地间”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