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 构建从“一粒种子”到“一桌美食”的全链条创新
专家组团深入田间地头,“一对一”指导农户科学种养;政产学研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引领产业向“智”造转型升级……近年来,成都大学积极承担涉农高校责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农业学科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成果转化为抓手,聚焦农产品加工、绿色农业等领域,大力推广示范“种贮加销”全链条先进技术,助力“天府粮仓”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成都大学杂粮作物示范基地
杂粮科技攻关
打造丘陵山区增收新引擎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藜麦的市场需求量急剧上升。据统计,全球藜麦的年消费量在过去10年间迅速增长。从2023年9月开始,四川成都简阳市新市街道石家村采用农民土地入股的方式种植荞麦、藜麦120亩,小杂粮成为农户增收致富新选择。
成都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在简阳市开展杂粮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精加工研究。在成都大学的牵线搭桥下,石家村与杂粮加工企业四川环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构建“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发展模式,成立兴源农夫食品有限公司,推出荞麦面、荞麦茶、荞麦酥等17款特色产品,打造“雄州农夫”特色品牌,带动村集体收入40多万元。
四川地形复杂多样,盆地丘陵、盆周山区、川西高原等地形的存在让种植耐贫瘠、产量高的杂粮成为充分利用广袤土地的最佳选择。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就是要育良种、建良田。把种子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向达兵说,近5年,成都大学专家团队选育出“成苦1号”“成苦2号”“成藜2号”等5个新品种,有力地丰富了杂粮品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素有“苦荞麦之乡”的美誉,苦荞是当地彝族百姓赖以为生的口粮,“成苦1号”“成苦2号”作为这里的主栽品种,种植推广面积达10万余亩。近年来,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瞄准新需求,让苦荞打出了绿色“富硒牌”。从2020年开始,实验室联合昭觉县和四川环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打造5万亩高值化富硒苦荞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亩均增产至150千克,价格提高15%,促进农民2年产值增产840万元,极大激发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成都大学研究人员不仅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送技术解难题,还走进车间厂房,参与企业的引进、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推动新技术落地“生金”。 一款适宜糖尿病人食用的低升糖苦荞面条远销日本,养生苦荞酒成为保健酒市场“新星”……实验室围绕“杂粮全产业链”研究,与四川环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开发苦荞茶、苦荞糕点等杂粮产品50余项,累计实现新增产值超过10亿元。
简阳沱东生态农场是天府粮仓“十园百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都市“三个做优做强”24个重点片区之一,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特色水产等七大产业,规划面积118.94平方公里,涉及5个镇(街道)、20个村(社区)。目前,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孙雁霞带领团队在沱东生态农场构建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基地2000余亩,覆盖简阳市域各村,形成了“一村一特色”的格局。团队在“旅游+”上大做文章,不仅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还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成功带动3000余户农民增产增收。
全链技术突破
重构“川字号”农产品价值体系
让“中国饭碗”装进更多“中国粮”,也要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产品,把好收成变成好收益。成都大学大力推广示范“种贮加销”全产业链技术,构建了“农业基地—加工增值—餐桌消费”全产业链模式,实现了农畜产品快速增值变现,以科技服务做足做大做强做优“川字号”特色产业,持续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火锅是四川的代表美食。去年3月,成都大学、四川旅游学院联合四川省曾食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火锅食材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火锅食材加工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牛肉是火锅中最常见的食材,但生鲜牛肉贮藏保鲜一直是道难题。成都大学以四川省肉类加工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支撑,攻克了一批肉品、火锅产业卡脖子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免排酸超快速冷却与冻结技术、冰温气调与生物保鲜技术,实现冷鲜牛肉保质期达30天以上;开发高品质工业牛肉火锅加工新技术,实现肉牛综合开发“吃干榨尽”目标;对于不宜烫食的筋腱肉、牛头牛蹄等原料,创新牛肉多级组合脱膻、熟化与杀菌同步技术,研制出适合牛肉火锅食用的熟化产品,突破了高压杀菌组织软烂和风味劣变的技术瓶颈……技术的突破,提升了火锅食材产业“新能级”,以肉牛精深加工为引领,带动了前端肉牛基地和后端餐桌市场的“连锁反应”。团队还将肉品冷链物流同步排酸、川菜工业化柔性杀菌、预制川菜热链物流等专有技术进行推广,研制出猪牛羊、水产禽兔等美食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拉动了农业原料基地的建设。
同时,成都大学专家团队攻关水蜜桃冷链保鲜技术、二荆条产后减损保鲜技术,实现农产品减损增效。从科学配料定量调控羊肉汤品质,推动肉品加工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到开发方便自热火锅、“三低”腌腊制品、“不上火”的火锅底料等日常饮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成都大学专家团队建立的食品工艺、川菜预调理、生化提取、生物发酵、物流配送、安全控制等研发实验室,不断进行科研创新,实现了技术需求来源企业,技术转化落地企业。
近5年,成都大学协同企业攻克了杂粮、肉品、调味品、奶蛋品的多项加工关键技术及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等。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教授进山、博士下田、学生栽秧,成都大学的师生又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一个个科技赋能“天府粮仓”的生动实践正在接续实现。
(崔丹阳 闵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