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同款毛背心爆火,文创可“出圈”但不可“出格”

□石佳钰(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一款“鲁迅同款毛背心”火上热搜。据南方日报报道,这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文创品牌“人文之宝”推出的“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不仅吸引年轻群体争相抢购,还掀起“鲁迅OOTD”风潮,不少名人学者也纷纷上身。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上也存在着对鲁迅肖像恶搞的乱象,鲁迅长孙周令飞对此表示痛心。
“鲁迅同款毛背心”的走红,是文创成功“出圈”的典型。其原型是1930年许广平为鲁迅编织的紫色绞花针织背心,承载着《两地书》中“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无须棉袍了”这样的生活细节。当年轻人穿上毛背心戏称“秒变人间清醒文学青年”,作家调侃“穿上写稿更快了”,鲁迅就不再只是课本上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严肃形象,而是变成了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正如周令飞所说,“不能让名人和名人的文学作品一直‘躺’在故纸堆里”,毛背心把代表鲁迅的文化符号从文字转化为可触摸、可穿戴的生活物件,让人通过穿搭表达对“人间清醒”精神的认同。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如故宫文创就将故宫元素融入口红,让女性消费者在化妆过程中感受宫廷文化魅力;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唐妞玩偶,凭借可爱形象让唐文化被更多人了解与熟知。它们都与“鲁迅同款毛背心”一样,通过巧妙设计,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也让经典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反观那些对鲁迅形象恶搞的文创产品:四方脸臭豆腐形、戴海盗眼罩、染金发挂金项链的鲁迅形象,无疑是“出格”的反面教材。据了解,对英烈、历史伟人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即使去世,其肖像(及卡通衍生形象)也会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的保护。鲁迅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这类产品不仅侵犯了鲁迅的姓名权、肖像权,也对鲁迅形象造成歪曲、调侃,会构成违法行为,更严重的是,这类文创可能误导青少年对鲁迅的认知。数据显示,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科书共收录15篇鲁迅文章,他的思想对几代人影响深远。这种恶搞让青少年忽视了鲁迅严肃深邃的精神内核,将其视为娱乐化、低俗化的形象。此前,也有团队策划了“杜甫很忙”系列涂鸦,让诗圣杜甫做出各种夸张搞怪动作,同样引发了大众对恶搞文化名人现象的批判。文化名人的形象不容亵渎,文创不能以牺牲文化价值为代价去博眼球、追流量。
文创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平衡好“出圈”与“出格”的关系。一方面,创作者应多用新方式展现文创产品主体的魅力,如周令飞提到的“用黑科技让名人展示从平面转向立体”,我们可以通过VR还原鲁迅故居、用动画解读《朝花夕拾》;另一方面,要严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开发文创产品前要严格审查设计方案,不侵权、不恶搞、不丑化。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文创市场的监督管理,明确“艺术加工”与“恶搞”的界限,对电商平台上的侵权产品加大排查和处罚力度;消费者也应提升文化审美,抵制低俗文创,支持有内涵、有品质的作品。
鲁迅毛背心的爆火,为文创产业“该往哪个方向走”给出了答案。文创可以创新“出圈”,让更多人靠近经典;但绝对不能“出格”,破坏文化名人形象和文化传承的根基。只有在创新时守住底线,文创产业才能持续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让文化名人的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