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加征关税:美国制造业“空心化”难逆转,全球经济面临滞胀风险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2025年4月2日签署两项关于“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多个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部分国家(地区)面临20%-49%的额外税率。这一政策被广泛解读为特朗普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推动制造业回流与产业链重构。然而,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难以逆转,特朗普的政策从中长期来看终将归于失败,同时,短期内美国经济面临滞胀压力加大,全球经济也将受到显著冲击。
制造业回流目标难以实现
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特别是在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加征较高关税的背景下,试图打击东南亚转口贸易,吸引制造业回流。然而,美国的高人均GDP以及高劳动力成本,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链中位于技术、服务以及消费的高端位置。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使得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成为长期趋势,难以通过简单的关税政策逆转。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美国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逐步将制造业转移出去,根本原因在于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特朗普政府虽意欲推动制造业回流,但实际上难以实现。2018年至2019年的中美贸易战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尽管美国对中国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但其贸易逆差状况并未改善,甚至有所上升。历史经验表明,美国多次加征关税的举措最终都归于失败,并引致经济危机,因为这些政策从本质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短期经济滞胀风险加剧
从短期来看,特朗普政府超预期对全球加征关税,将进一步加大美国经济的滞胀压力,加大其经济衰退的风险。摩根大通预计,在特朗普“对等关税”重压之下,2025年美国实际GDP增长率为-0.3%,远低于此前预计的1.3%。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即使在关税影响尚未体现的情况下,企业和居民预期已经开始弱化并带动经济放缓。如果大规模关税实际落地,预计可能拖累美国GDP下行1.6个百分点。
此外,加征关税将推高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章俊指出,关税加征后的12个月内,美国CPI同比增速在2025年内最多可能出现1.45个百分点的一次性抬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长期通胀压力上行;相反,在更长期的消费和贸易需求受到冲击时,反而可能产生一定的通缩效应。法国资产管理公司东方汇理也警告,虽然关税会在短期内推高通胀,但中期影响将对经济增长更为不利。
全球经济格局面临重构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冲击,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亚洲国家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东盟国家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泰国和印尼都被加征了超过30%的关税;印度被加征26%的关税;日本和韩国分别被加征24%和25%的关税。相比之下,欧盟加征关税税率为20%,北美区域美墨加协定下的商品关税豁免将继续,南美国家包括巴西、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仅被征收10%的关税税率。
华安证券指出,“对等关税”税率整体呈现亚洲>欧盟>北美的特点,这可能对当下中国向东盟国家出口关键原料和中间品再加工、组装后出口美国的贸易模式形成冲击,吸引更多制造业向北美区域特别是美国回流。然而,这种回流效应可能只是局部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全球产业链的分布格局。
多国反制措施加剧贸易紧张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多国已表态将出台反制措施。英国政府宣布将就对美国实施报复性关税启动为期一个月的咨询程序;法国总统马克龙敦促欧盟企业暂停在美国的投资计划,并表示将考虑使用欧盟反胁迫工具;中国则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对多家美国实体实施出口管制。这些反制措施将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增加经济不确定性。
结论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推动制造业回流,但其政策设计忽视了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高端定位,难以逆转制造业“空心化”趋势。短期内,加征关税将加剧美国经济的滞胀压力,增加衰退风险;长期来看,政策终将归于失败。与此同时,全球经济格局面临重构,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各国反制措施将进一步增加经济不确定性。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未能实现其宣称的“公平贸易”,反而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负面影响。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