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文化宝库 醒目的文学地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回顾展”展厅一角。本报记者 张鹏禹摄

老舍《四世同堂》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供图

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象群制作并向该馆捐赠鲁迅塑像《野草》。本报记者 张鹏禹摄
98万件馆藏珍品、21万件文物留存文学记忆,785件国家珍贵文物诉说文脉传承,142个作家文库描绘出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壮阔征程……4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在藏品的征集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示、教学研究、阐释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日益成为中国文学突出而醒目的标志,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积淀厚重而坚实的基础。
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迎来建馆40周年。正如“人民艺术家”王蒙所说,“中国现代文学馆对于中国作家、中国文学、中国作协意义非凡,它是我们的一座宝库、一个标志、一座宫殿、一种展示、一台扬声器。”请跟随记者的脚步,通过“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回顾展”、建馆40周年座谈会等系列活动,走近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前世今生。
富藏珍贵文学记忆
“我建议中国作家协会负起责任来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让作家们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它完成和发展。倘使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的莫大幸福,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这个工作比写五本、十本《创作回忆录》更有意义。”1980年12月27日,巴金正式发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
“晚年的巴金,身体力行,将筹办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人生中的最后一项工作。”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巴老提出建立文学馆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这是为国家、为民族保存文学记忆、情感记忆。”
1981年3月12日,巴金的《创作回忆录·后记》以及配发的《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在《人民日报》刊载,得到作家们的广泛响应。茅盾、曹禺、叶圣陶、冰心、夏衍、丁玲、臧克家等著名作家纷纷表示将鼎力支持,捐出自己的手稿、藏书、资料等。经过几年时间的筹备,1985年1月5日,中国作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告成立。
在3月26日开幕的“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回顾展”上,展示了这座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学馆是如何从巴金最初构想的文学资料馆,到集茅盾故居、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研究中心及博物馆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殿堂的不凡历程。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杨沫《青春之歌》手稿、罗广斌《红岩》手稿、王蒙《春之声》手稿、张洁《沉重的翅膀》手稿等,还有巴金捐赠的林徽因致沈从文信、丁玲捐赠的巴金致丁玲信、冰心捐赠的臧克家致冰心信等,以及唐弢的书椅、老舍在英国任教时录制的汉语留声机唱片教材《言语声片》等实物。
记者注意到,展品中有一件外表斑驳但仍不失精致的衣箱,它的主人正是朱自清。这个衣箱曾陪伴朱自清多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朱自清一家被迫离开清华园,开始南下流亡之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7年中,衣箱陪伴朱自清左右,由于生活拮据,他常拿出里面的物品去典当。穿越80多年时光,衣箱见证着朱自清坚守岗位、弦歌不辍、清贫坚韧的品格。2024年,这件由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捐赠的衣箱,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藏之名山’到‘传之世间’,文学馆的万千珍藏凝聚着数代作家、学者及其家属化私为公的文化胸襟。”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说。
“如今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不仅发挥着产品库、资料库的作用,而且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在3月26日举行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上,该馆原馆长陈建功表示。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作为核心期刊,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其一直坚持的客座研究员制度,发掘延揽了一批中青年批评家,不少已成为当下文学研究和评论界的中坚力量。
活态展现文脉延绵
建馆4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儿童文学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束沛德,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作协主席毕飞宇,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阿英长孙钱荣毅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珍贵文献。
毕飞宇捐赠的小说代表作《玉米》手稿,清晰保留着作者反复涂改的墨迹与编辑批注的各色标记。孙甘露捐赠的小说代表作《信使之函》手稿同样留有或潦草或简洁的修改痕迹。他提到,写作这部作品时常去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购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使》杂志。这本杂志的名字给了自己灵感。“手稿入藏对我而言是一种荣幸,在30多年前我20多岁时,哪会想到有一天中国现代文学馆会收藏我的手稿。”
四十载聚沙成塔,众木成林,从巴金等老一代作家的慷慨捐赠,到当代作家手稿、图书、资料等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一代代作家及其亲属、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这座一级博物馆以其独特而鲜明的标识,成为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窗口。
如何妥善保存、有效利用珍贵藏品,中国现代文学馆下了不少功夫。建设恒温恒湿库房、实施数字化扫描工程等,让茅盾《子夜》手稿与《四世同堂》手稿墨迹等珍贵文献得以永续。王军谈到,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该馆优先开展书稿、书信等核心文献的数字化工作,目前已实现10%馆藏的数字化转化,其中作家手稿与书信为数字化重点对象。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40周年之际,该馆还推出《中国现代文学馆藏珍贵文物图录》《欲书花叶》《推开文学之门》等图书、文创,让更多读者可以通过高清图片和详细解说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学故事。
在展陈方面,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现代作家书房展”是读者最爱的打卡地之一,这里还原了冰心、曹禺、丁玲、艾青、臧克家等10位作家的书房,带读者走进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冰心书房书桌上摆放的海螺、小瓷猫等工艺品,花瓶里怒放的玫瑰花、天蓝色的格子床单等布置,流露出作家的生活情趣。书房还有一个装满信件和明信片的大玻璃柜,收藏着全国各地读者写给冰心的信。
馆藏珍贵文物勾勒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与时俱进的文学策展更让读者得以与新时代文学同行。202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与“‘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两大展览。前者以沉浸式布展展现新时代文学繁荣气象,展出《人世间》《三体》等影视化作品的手稿与剧本,辅以“书山”艺术装置和人工智能互动体验;后者依托《林海雪原》原著搭建沉浸式场景,读者不仅能在飘落的雪花中感受小说世界的冰天雪地,还能在屏幕上观看烈士杨子荣的视频,并展开趣味性的“黑话”互动。
2024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及其所属的茅盾故居参观人次突破27万,各地巡展参观人次达到33万,在广大观众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本报记者 张鹏禹)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5日第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