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山海关地图实景(山海关:七城连环,一线逶迤)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4 10:06:41    


山海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长城关隘或关城。他是一个中外罕见的古代军事关防体系。

山海关,明清双方的圣地,即使关前三把锁(前所,后所,沙后所)被撬开,但铁门栓-宁远卫城的存在,山海关从未被攻破。

关锦防线:山海关-锦州,直到明朝灭亡,也未被突破

明末满清军队称霸关外,孰料竟拿小小的山海关前的卫城——宁远城无可奈何,甲申一役,吴三桂乞降满清,山海天堑拱手让人山海关,这座满清从未触碰到的要塞,一夜之间插满了满清的旗帜,260年的大明王朝被断送。

山海关作战示意图

关锦防线建立者,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孙承宗。220卷明史传记中,唯一一个仅为他和他的子孙写了传记的大人物

洪武朝建关开始,历经200多年明廷不断加固完善山海关的城防设施,直至崇祯朝末期,山海关已建成以关城为中心,以长城为干线,自长城入海处到角山之北九门口长达26公里的防线,七城连环,设有10个关口、3个卫城、30座敌台、14座烽燧、座炮36位、石炮300位。

山海关博物馆内拍摄的山海关防示意图图

这段长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主体两翼,左辅右弼,二城为哨,一线逶迤”;

山海关复原示意图,博物馆内拍摄

关城、东西罗城、南北翼城、哨城(威远城、宁海城)七城连环;

山海关长城关防七城位置示意图

山海关城,作为整个城防系统的核心与枢纽,“高四丈一尺,周千五百二十八丈,凡八里百三十七步,“自京师东,最号高坚”。

山海关西门

整个城池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其中东垣最长,长1378米,北垣最短,长828米。环城都有宽阔的护城河,外侧还有夹池。“东西南北各设一门,门各设重键,上竖楼橹,环构铺舍以便夜巡。水门三,居东西南三隅,泄城中积水,引以灌池(护城河)”。

高德地图上山海关关城

东面是关城城防重点,所以在关外30里宽的范围内明廷禁设村庄、民房、店铺等,以此为瞭望地。城上炮火进行试射演习时,要将各个火力点的弹着点做标记,包括弓箭和其它各种火器的射程都有标记,每年秋收后都要演戏重标,以利战时射击的准确性和杀伤效果。

关城东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门,东门为“镇东门”,即“天下第一关”,西门为“迎恩门”,南门为“望洋门”,北门为“威远门”,四门城台上均建有城门楼。关城四门之外均筑有瓮城,偏侧开门。

山海关北门

关城有西北水门、西南水门和东南水门连接护城河,关城内部中心建有钟鼓楼。在西大街上有一石牌坊,正上方刻“节制四镇”,四镇是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四镇,足见山海关的战略地位。

节制四镇石牌坊,山海关有52座牌坊,基本都被破坏,选择性恢复了几个

东罗城:除了有瓮城回护,关门之东、瓮城之外还建有罗城。

万历十二年(1594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王邦俊、永平兵备副使成逊,修筑了被称作“东罗城”的山海关外城。
增筑东罗城后的山海关关城,临敌一面的城墙上共有了5座城楼,5座城楼面对东方,雄踞高城之上,城楼格局人称“五虎镇东”,威武壮观。

山海关内博物馆内拍摄

东罗城开渤海门、衮龙门、服远门三门,四周有护城河萦绕。

时间关系,未能去东罗城看看。下图为百度图片搜索到的修复后的东罗城城垣。

西罗城:1629年“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后金军队绕道蒙古突破长城防线进攻北京,关城西侧的防守压力陡增;崇祯十六年,山海关背后的中原不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鉴于此种形势巡抚朱国栋又修建了西罗城。

东西罗城和山海关城示意图,源于百度

西罗城设拱宸门,四周有护城河萦绕。但西罗城的修建并没有完工,北京就被李自成大顺军攻破,明王朝寿终正寝,西罗城的修筑也就不了了之,留下了作为其标志性的建筑“拱辰门”。

西罗城工程虽然未完值但其轮廓已成,整个关城“前拱后卫”的格局至此趋于完美。

地图上已经看不出西罗城的轮廓

威远城:在关城以东2里的欢喜岭上另建有一前哨城“威远城”,也就是明末大将吴三桂拜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地方。这座山海关前方的哨城传为吴三桂所修,时间约为吴三桂驻关的1644年(崇祯十七年)。

山海关内博物馆拍摄

此城呈正方形,周长614米,城高3丈,下砌以石,四隅起台垛,东西北三面有护城河,南面有门,上镌“威远”二字。“百步外为垒三重”(《临榆县志》载)。

威远城面向东方,城内建有藏兵洞,可屯兵其内与关城互成犄角之势,即可瞭望,又可屯兵,与关城形成犄角之势,也是关城的第一道屏障。

吴三桂就是在这里将山海关拱手让给满清帝国,断送了大明朝260多年的基业。

关外威远城遗址,图片源于百度图片

南翼城+南冀长城:崇祯六年(1633年),时任山海巡抚的杨嗣昌修筑了山海关七大城堡中的南翼城、北翼城和海防城堡“宁海城”。
从关城东南角的靖边楼向南,长城主线向关外凸出呈弓形蜿蜒4.7公里,至老龙头长城的“王绶二号”墙台,称为南翼长城。

宁海城:“宁海城”,设西、北两处城门,崇祯十年巡抚杨嗣昌主建,驻扎着戍守老龙头长城的明军大军,设有“龙武营”。
宁海城高两层,是普通城池的两倍高,为防敌人用船舰来攻打。宁海城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要塞,是龙头中的龙珠,这里今天称为老龙头。宁海城以南,长城直接修到渤海里,可拦截大小船只。

山海关地图中的宁海城

北翼长城+北翼城:山海关北翼长城,是指从关城东北角北斗峰至角山旱门关这段长城,经过两座关隘一座翼城和20个墙台,全长近3.1公里,之后继续向北直上海拔519米的角山,从而完成“山、海、关”相辅相成、天工与人力交相辉映的古代军事城防杰作。

关城北门远看角山长城

北翼长城遗址

北翼城,功能、建制与南翼城亦相仿,但规模略小,应该与北翼长城长度不及南翼有关。城中设左翼协领署,南北两座城门上都建有单檐箭楼,城外北、西、南三面还开有护城壕。
据《临榆县志》载:南北翼城城墙均高“二丈有奇”,城“周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城南北各有一门。为“明巡抚杨嗣昌建”。今两座翼城皆毁,仅存残址。

北翼城北垣的拱券门遗址

从北翼城长城前行不到1公里,长城随着地势陡然上升盘旋于崇山峻岭,一直到位于角山山脊之上的角山关,全长1587米,便是角山长城。 这里设施齐全,防卫极为坚固,是山海关长城至今保护最完好的地段之一。

角山长城

另外,在关城以东十华里的边墙子高地上建有一座高8米、底部周长56米的烽火台,上设烟墩,下有营房。驻兵一旦发现敌情,昼则举烟,夜则举火夹以火炮,传递敌情。边墙子烽火台与其西侧的刘道庄烽火台、欢喜岭烽火台等互相守望,共同构成了关城东部的军事预警通讯体系。

边墙子烽火台遗址


到这时为止,山海关的关防体系全部完成,形成了“主体两翼,左辅右弼,二城为哨”,“七城连环,长城贯穿”,“一线逶迤”的完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