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古代太尉是什么官职 ? 人们熟知的高俅就是宋朝太尉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4 08:22:36    

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常可见“太尉”官衔的人物出现。

如《水浒传》,就先后出现了高太尉、宿太尉两位。而知名度很高的太尉高俅,却是个奸臣坏蛋,属于迫害梁山好汉的反面角色。

“太尉”在古代是个什么官呢?

查阅史料介绍,太尉,始于秦朝,是秦汉时期中央掌军事权力的最高官员。

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任命谁担任太尉,此职成了虚设。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大权都归于秦始皇。

秦后的西汉,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名称基本沿用秦朝旧制。但与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这其中的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述:“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属于汉朝的最高武职,但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

《史记·将相名臣年表》中记载: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以长安侯卢绾为太尉,五年罢;汉高帝十一年以周勃为太尉,旋再废太尉官。惠帝六年(前189年)复太尉官,仍以周勃为之。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以大将军卫青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汉代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汉末曹魏时期,曹操废三公制,自任丞相。其子曹丕即位时短暂恢复,曾拜贾诩为太尉。后又撤销。曹叡为帝时,在青龙三年(235年)批准大将军司马懿转任太尉,驻兵雍凉。

宋朝初期,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太尉排在太保之下。宋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

而到了明朝,由于三公的出现,使得太尉彻底消失成为历史。

从上述记载可见,汉代的周勃、卫青当过太尉,曹魏时期的司马懿当过太尉。隋唐时期没设此职。到了宋代则又有了太尉设置。水浒书中的高太尉、宿太尉都是在这个时期的任职。

不妨盘点一下前面所提到的这几位太尉:

周勃 是沛郡丰县人。西汉王朝开国将领。他弓马娴熟,孔武有力。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沛公刘邦起兵反秦,历任五大夫、虎贲令、将军,被封为威武侯。

他参加了楚汉之争,攻打赵贲、大败章平、包围章邯,屡建战功。成皋之战时,留守镇关重地,突入成皋战场。带兵攻取曲逆、泗水、东海两郡,凡得二十二县。汉高祖六年,封为绛侯。带兵讨平韩信、陈豨、卢绾叛乱,拜为太尉。刘邦死前曾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果然,吕后死后,周勃联合陈平夺取吕禄军权,诛杀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即位,两度成为丞相。他的儿子也是汉代名将、即官至两朝丞相的周亚夫。

司马懿 字仲达,在后世的知名度不低。他是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自幼聪明,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古代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此间,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魏明帝死前,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改任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人们熟知的“死诸葛亮吓退活司马懿”一节。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葬于首阳山。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水浒小说中主要写了两个太尉,一反一正,即高俅和宿元景

小说《水浒传》中的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

但史书上对高俅记载不详,一说是祖籍广东梅州,随祖上迁移至北方;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中则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据此可见,高俅原是文豪苏东坡的小吏,《水浒传》中说他是书童。

他为人乖巧,擅长于抄抄写写,且会使枪弄棒,而高超的蹴鞠(足球)技术,也是他的长项之一。

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将高俅推荐给曾布,虽然苏与曾布分属新旧两派,二人在元祐年间有着一定的交情。据一些学者考证,《挥麈录》作者王明清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他所记载的曾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可信的。但是曾布婉拒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于是高俅又回到了开封。

王诜是宋神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宋徽宗)的姑夫。这个王诜是书画高手,与当时的端王赵佶关系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

一天,王诜和赵佶一起等待上朝,赵佶忘了带篦子刀,就问王诜借篦子刀修理鬓角。王诜的篦子刀很漂亮,赵佶很喜欢。刚好王诜有两把一样的,第二天就让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

巧合的是,高俅到那时,喜好蹴鞠(踢足球)的端王正在玩球。端王虽然爱踢球,但水平不高,而高俅是踢球的高手。端王邀高俅一起踢。这一踢,让端王大为欣赏。于是派人给王诜传话:“谢谢你送的篦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就这样,高俅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

不久,端王继位成徽宗皇帝。看到高俅这个长期在一起玩的朋友,自然特别亲近。徽宗有心提拔高俅。但大宋朝规定七品县官要有进士出身,而高俅没有功名,文官这条路走不通。

徽宗就让高俅走武官之路。因为武官对出身要求不严,只要有功名就行。

宋徽宗的意思是让高俅到下面去“镀金”,并没想他真的能建功。边帅刘仲武等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来“镀金”的,便格外帮衬。恰好,高俅在边关的时候,宋朝在边境打了几个少有的胜仗。高俅得以升迁的资本,无疑是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并最后做到了殿帅,掌管禁军达20 余年。

高俅官居太尉,开始恃宠营私,“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导致禁军“纪律废弛”、“军政不修”,以至于金兵来袭之时,禁军一哄而散。金兵南下侵宋,高俅、童贯、蔡攸等人,和宋徽宗一路南逃。

靖康元年,宋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仓皇逃到了泗州,童贯、高俅各带领若干亲信和禁军也赶到与之汇合,一时间又组成了一个徽宗的亲信小朝廷。但是他们却为了邀宠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在到达泗州后不久,童贯便与高俅发生冲突。

高俅于是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史书上说,当时随从皇帝的童贯、梁师成一伙人都被连坐杀死,童贯被处死并枭首于开封,蔡攸也被钦宗下旨处死。恰恰是因为高俅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反而使他得到了一个很幸运下场。

高俅后来不但寿终正寝,而且有三个儿子,都跟他沾光为官。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高俅仿效蔡京提拔儿子的方法,把儿子高尧康由遥郡转为正任,另一个儿子高尧辅由观察使提拔为承宣使。还有一个儿子叫高柄,绍兴十七年被封为昌国公。

水浒小说中的宿太尉宿元景,是虚构的人物,是小说中颇为重要的角色,也是将梁山泊从“强贼”武装转变了朝廷兵马的引路人,这也是古典小说中少见的未在历史上有明确原型的角色。

书中设计的宿元景,是宋徽宗心腹官员,官拜殿前太尉。他为人宽厚,是童贯、蔡京等权奸的反对派,

他能向宋徽宗反映一些民间疾苦。尤其反对朝廷对梁山泊用兵,力主招安,终于促成徽宗下诏,他亲奉诏书驰往梁山完成招安事宜。

《水浒传》中鲁智深曾说:“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沅杀怎得干净?”《水浒传》所写,多是贪官,而宿元景例外,他是被梁山泊极力推崇的好官之一。

小说中,宋江为感谢宿太尉招安辛劳,给宿太尉送上一盘金珠。宿太尉一开始不收,在宋江的再三坚持之下,方才收下。

表面上看,宿太尉收下这些金珠,是无奈之举。但是实际上,他暗地里也没少得好处。

当初,燕青为了促使朝廷招安,曾带着一大包金银珠宝去拜访宿太尉,面对燕青送来的金银珠宝,宿太尉并没有表现出拒绝。对此,在书中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计出乐和》中,有一段描写:

“燕青拜辞了,便出府来。宿太尉使人收了金珠宝物,已有在心。”···

从第一次接触开始,每次梁山方面都会对宿太尉送出金银若干,以此来感谢对方的帮助。宿太尉对此也并不感到惊讶,属于收钱真帮忙办事的哪种。

回头看宿太尉来到梁山泊的表现,宋江为什么要送宿太尉一盘金珠?就是因为宿太尉曾收过燕青送的金银珠宝,从而让宋江断定,宿太尉也一定不拒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