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岛故事|“英雄守护我们,我们守护英雄!”45亩的红色热土上,做好英魂“守灯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8:09:00    

化身多面手,人均守护200余座烈士墓,两年将540份有名烈士档案重新梳理……45亩热土上5位“守灯人”日复一日地坚守着。

4月4日,记者来到胶州市烈士陵园,采访这里的英雄守护人。

每描一个碑就像完成一次与烈士的对话

步入园区,松柏林立,四季常青的冬青与应季花卉交相辉映,智能监测系统24小时守护着每座墓碑,数字展馆、无障碍通道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排水、修剪苗木、检查强弱电……记者来到烈士陵园时,巡护员李树友和陈立平正在园区内细心巡查。今年41岁的李树友于2019年1月1日来到胶州市烈士陵园,在这45亩的红色热土上已经坚守了6年。

李树友告诉记者,让自己触动最深的是为烈士墓碑描金和为烈士寻亲,一开始的时候500多个烈士墓碑全部描完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蹲着累了就侧着,侧着累了就卧着,卧着累了就跪着,不停地变换姿势、摸索经验,现在15天左右就能描完了。

李树友说跪着描心里最舒坦,“每描一个碑,就像完成一次与烈士的对话,一边描一边告诉他们,我们现在吃也不愁,穿也不愁,日子也好起来了。今天的幸福安宁是烈士们的鲜血换来的,英雄守护了我们,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守护英雄,让他们长眠的环境好一点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和陈哥都是退役老兵,我们俩心中都有一份信仰和情怀,对烈士很敬仰。陈哥不善于言谈,但是很舍得出力、出时间。”陈立平今年已经快50岁了,2019年6月来到陵园和李树友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搭档,勤勤恳恳,有时候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也毫无怨言。

越寻越有动力,6年为29位烈士找到亲属

“越找越有劲儿!”干完手头的活儿,一有空李树友就投入为烈士寻亲的工作中来。一点点查资料、比对、排除……6年的时间里为29位烈士找到了亲属。最短的用了一个星期,长的花费数年才找到。

在陵园烈士纪念馆里珍藏着这样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敬爱的恩政兄:希望你返队后,安心工作,不要顾虑一切,咱俩永远为社会主义而奋斗到底吧!于1955年1月6日,福建莆田会面。弟恩光敬赠言。”这是当年郭恩广烈士写给其兄长的临别赠言。

2012年,郭恩广烈士的兄长、抗日战争老复员军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郭恩政找到陵园的工作人员,请求他们帮助寻找弟弟郭恩广的墓地。一段尘封的往事就此揭开。

原来,出生于1930年的郭恩广,生前是第三野战军某部副连长,曾参加渡江战役,并随部队一路南下转战于福建厦门一带。1955年负伤后,在福建莆田住院治疗期间,他的兄长郭恩政从广西来到医院看望他,临别时,病痛中的郭恩广用巴掌大的小纸条留下了前面的话。然而,就在这次会面的两个月后,郭恩广因医治无效逝世。从此,英雄与家人阴阳两隔,而这张小小的纸条,成为哥哥和家人追思烈士的唯一寄托。

为让英魂归根,陵园开始了漫漫寻亲路。开始他们通过信函、电话多次联系莆田市民政局,均没有获得有效线索,后来又转折烈士生前救治单位莆田九十五医院,发现医院迁移,旧址重建,战地医疗档案缺失。至此,找寻工作一度中断,但陵园的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当年参与找寻的李树友坚定地说道。

2019年清明前夕,莆田方面终于有了回音,经多重核验,确认莆田壶山陵园的“郭恩光”墓就是苦寻七年的忠骨所在。烈属轻抚墓碑瞬间,七载信函、百通电话、千里奔波的重量,终化作两行热泪。

李树友说为烈士寻亲的态度要严谨,慢慢理出头绪才行,光急是急不来的。一开始的时候满怀信心,心想牺牲地都有了怎么会找不到呢?但就是找不到。有的信息缺失,只有一个名字,其他信息均不详,有的一个名字在中华英烈网上一搜能搜到七八个甚至十几个烈士。有时候发出去的函、寄出去的信件石沉大海,电话没人接,要不就是查无此人……“寻亲怎么就这么难”,不断碰壁让李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

“但是每找到一位烈士心里别提多舒服了”,李树友去年找到了三位胶州籍的烈士,今年找到了一位。只要有空他就帮着找,有时候查着查着一看时间凌晨两三点了,就索性在单位睡了。家里几乎找不到自己的衣服,基本上都在单位了,有时候周末陪孩子出去玩,家里连双运动鞋都找不到。妻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家里的责任总是多承担一些,毫无怨言,也给了他很多的安慰。

找到烈士的安葬地是烈士家属的心愿,年少离家为了保卫祖国再也没有回来过,家里人始终挂念着。知道安葬在哪里也就安心了,捧一捧土回来都是安慰。有的烈士家属来了哭完了又笑了,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每每这时都让李树友的心中很受触动,动力也更足,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更多烈士找到亲属。

李树友说自己也有个心愿,就是帮助胶州籍的烈士全部找到家属,心愿再大一点就是帮助安葬在胶州的烈士也找到亲属,找不到的就代亲属祭扫。“找不到亲人,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据了解,十几年来,陵园先后组织30余次实地寻访,函询数百次,与10省市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联合公益组织、高校组建“红色寻亲团”,累计为40位烈士寻到亲人或安葬地。

化身多面手,人均守护200余座烈士墓

日前,随着国务院一纸批复,胶州市烈士陵园这座承载着1170余名烈士英魂的陵园正式跻身“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荣誉的取得离不开5位“守灯人”的辛勤付出。

面对人均守护200余座烈士墓的重担,他们把日子过成了拧紧的发条,从年头忙到年尾:春天伏地描碑,让烈士姓名绽出新蕊;夏天冒暑浇灌,让长青松柏挺直脊梁;秋天迎风固碑,让无名丰碑立成山岳;冬天踏雪去冰,让凛冬肃穆不染尘埃。

这支队伍人人练就“跨界功夫”,巡护员陈立平肩扛十余斤药箱为树木“问诊把脉”,转身又成为文物修复匠;后勤管理员李树友晨起校准智能监测探头,暮归化身撰写跨境寻亲协查函的“键盘侠”;档案员郑淑珍上午研读泛黄的历史文献,下午变装“红色课堂助教”,为孩子们讲述“开学第一课”;宣讲员徐臻白天坚持一线讲解,晚上转战幕后策划思政活动;主任马军更被称作“行走的档案库”,540位有名烈士的生平故事信手拈来。

在他们眼中,陵园就是自己的家,沉睡的烈士就是自己的亲人。为了当好这个“家”,他们想方设法地精打细算:研发地下控水系统,收集雨水用于绿化浇灌,年省水费5万余元;放弃外包服务,自学修剪技术,年省3万余元;查阅资料掌握配药比例,自行打药除虫,年省4万余元;将枯枝落叶粉碎发酵制成有机肥,反哺园区土壤改良,年省2万余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能让烈士长眠之地更体面。”陵园负责人马军动情地说。

两年将540份有名烈士档案重新梳理

“柴世荣将军1944年牺牲在抗日战场,1953年3月6日,毛主席为他签发了军牺字第1号的家属光荣证……”讲到这里,宣讲员的声音有些哽咽。

柴世荣将军出生于胶州市洋河镇魏家庄村,是中共青岛在外领导抗日革命的最高军事将领。为了准确还原这段历史,工作人员用最笨的办法,做最细的活。2022年,马军带队奔赴柴将军参加革命的地方,近两千公里外的吉林和龙,深入纪念馆、旧址十余处,查阅档案资料近千份、走访相关人员数十人,终于把碎落的历史一片片拼回原处。

像这样近乎执拗的考证,每天都在陵园的档案室里悄然进行。他们用两年时间,将540份有名烈士档案重新梳理,每天与泛黄的纸张、褪色的字迹打交道,从籍贯、职务这些简单的记载里,努力拼凑出烈士们的生平故事。正是他们的细致和耐心,让英雄的呼吸渐渐有了温度,让历史的回声清晰可闻。

当烈士的生平被逐一还原,如何让这些名字从石碑上“活”过来,成了更深的课题。陵园接待簿上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2024年,开展宣讲231场次,接待参观者约8万人,最忙时一天讲20场。宣讲员徐臻的喉咙常年带着沙哑,包里总备着润喉糖和金嗓子。为了讲好一场40分钟的讲解,徐臻和陵园的工作人员要啃完好几本厚厚的史料,数易其稿,认真准备。一次,为了讲好烈士闫玉鹏的故事,徐臻走到烈士的墓前,对着墓碑一遍遍地练习,从日出到日暮,不断调整着语气的抑扬,手势也从僵硬变得舒展,那一刻仿佛某个年轻的心跳正与她的呼吸同频。

除了“迎进来”,他们还把纪念碑“搬”出去:去学校操场重现战斗的惨烈,到社区广场铺开泛黄家书,钻进工厂车间讲述军号声如何刺破黎明。“烈士的故事不该困在围墙里,得让红色基因在更广的土壤里扎根。”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