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超燃!请看这样的青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1:36:00    


何谓青年?

有少年放肆无畏的梦想

也有成年掷地有声的担当

是奔涌而行的激流

也是呼啸前行的狂风

是怀揣梦想、意气风发、敢拼敢闯

是希望、是梦想、是未来......

今天,我们用5位青年人的故事

共同致青春!



从青涩大学生到坚毅海军战士,从退役军人到西部计划志愿者,从共青团第十九次代表到基层社区工作人员,90后大学生常笑楠用一次次勇敢的人生选择,在不同“战场”上践行着报效祖国的誓言,书写着新时代有为青年的奋斗答卷。

2018年,带着对军旅生活的无限向往,常笑楠登上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两年三个月的海军生涯里,她历经艰苦与磨砺。高温下,汗水浸透衣衫仍专注操作仪器;睡梦中,紧急响起的损管消防口令让她迅速进入“战斗”状态,防毒面具、消防服成为她的“战衣”;战斗机摩擦阻拦索的轰鸣声,更是她军旅生活的“背景音”。训练时战友受伤的忍痛场景,执行任务时自己受伤昏倒的惊险时刻,都只是她军旅生活的冰山一角。这些伤痛不仅没有击垮她,反而成为她心中最珍贵的“功勋章”,让她深刻理解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军人担当,也见证了祖国海军力量的日益强大。

2020年9月,原本应该退役的常笑楠接受了部队安排的最后一项重要任务,12月圆满完成后,她卸下戎装,回归校园,继续完成学业。带着军旅生活磨炼后留下的不惧困难、奋勇争先的精神,她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下很快融入了校园生活,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还担任了兼职校团委副书记、新生助理班主任以及军训教官等职务。

2023年6月19日,作为内蒙古代表团中唯一的大学生团干部代表,常笑楠进京光荣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脱下军装,常笑楠的报国之路并未停歇。2023年8月,大学毕业后的常笑楠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她毅然来到世界稀土之乡白云鄂博矿区,成为通阳道街道星光社区一名基层工作者。从“海军蓝”转身为“志愿红”,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基层服务期间,她积极作为,配合街道组织寒暑假托管班、星云食光社区餐厅,切实解决居民生活难题。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青年骨干,她围绕乡村社会治理、民生改善,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10余场座谈沙龙交流、18场关心关爱活动、10余场分类分众展示活动,累计带动500余人次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在她看来,基层工作虽然琐碎平凡,但每一件小事都关乎民生冷暖,把这些小事做好,就是最朴实的报国方式。

从保卫祖国到扎根基层服务民生,常笑楠始终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蓝图”,将“战位意识”与“泥土情怀”深入结合。她用自己的经历践行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新时代的90后青年,正以独特的方式挺膺担当,在平凡的坚持与细微的行动中,诠释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狂风裹挟着黄沙掠过达茂旗满都拉镇,沙尘中,一道身影逆风而行。她踩着砂砾,抚平翻飞的羊毛毡,扎紧蒙古包的加固绳,钉牢摇晃的铁栅栏,动作麻利、手法熟稔。

她,就是鲍雨朦,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满都拉边境派出所民警,一个出生于1997年,把青春深深扎根在边境热土中的姑娘。

当问及如何形容自己的青春时,鲍雨朦给出了三个关键词:“炙热、传承、担当”。她告诉记者,一代代戍边民警怀揣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情感,将青春岁月化作了坚守边境的无限动力。而她,正是被丈夫讲述的边境生活所触动,萌生了到基层工作的想法。

“没想到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跟群众说话。”鲍雨朦回忆到。初到边境,她面临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艰苦和生活条件的不便,还有与牧民之间的语言障碍。面对困境,鲍雨朦选择了迎难而上。她坚持每天走访牧民,唠家常、问冷暖,两个月时间过去,她走遍了辖区300多户牧民。1年不到,她便和群众打成一片,通过了大家“进得了门、唠得了嗑、吃得了饭”的“考核”。

很难想到,这个精通牧区工作的小姑娘,曾受到牧民们的质疑:“这水嫩嫩的城里娃,能熬过几场边境的‘黄毛风’?”可他们很快发现,温声细语的姑娘,也能在北疆浇灌出一片爱的绿洲。

在工作中,鲍雨朦不仅精通牧区工作,还积极创新,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她制作双语版户籍业务顺口溜,让牧民们更加便捷地了解户籍政策。她发动边境派出所女性辅警和护边员,组建“女子宣防队”,以“互动式”宣传开展反诈防骗知识宣讲,用唠家常的方式化解家庭纠纷。截至目前,“女子宣防队”的脚步已经走过了边境辖区500多公里,先后开展针对性反诈宣传100余次,挽回群众损失50万余元,调解矛盾纠纷63起。

鲍雨朦的暖心守护,不仅体现在她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更体现在对群众的温情关怀上。面对辖区牧民孟克巴特尔因雪夜迷路而失去双手的困境,她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日常生活中和精神上都给予了巨大的支持。面对游客扎营不安全的情况,她和同事在派出所停车场设立“安心露营地”,为过往游客提供便利。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鲍雨朦笑着说道:“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我感到非常美好。”

今年,鲍雨朦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面对荣誉,她谦逊地表示:“新时代青年不需要做很多惊天动地的壮举,把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已经是非常难得。”

从青涩的“城里娃”到群众信赖的“鲍警官”,鲍雨朦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北疆大地书写着新时代的青年担当。她像芨芨草般将根须深深扎进边境热土,在祖国北疆刻下最动人的青春印记。


高磊,男,汉族,199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共青团全国十九大代表,现任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国际焊接技师,中国中冶电焊工首席技师。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围绕公司重点工程和国际国内技能大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获得了“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获得省级工法1项、国家专利2项、科学技术成果2项。获国际级技能大赛奖项1项、国家级4项、省级6项、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10余项。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焊花磨砺成为青年标杆。20岁,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焊工第二名,破格晋升为焊工高级技师;21岁,荣获“全区技术能手”;22岁,荣获国际焊接大赛个人第二名,授予“包头工匠”;23岁,成为中国冶金科工集团焊工首席技师,获得“内蒙古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24岁,共青团中央授予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5岁,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年轻的“北疆工匠”“技能大奖”获得者;26岁时,由他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包头市特色技能大赛工作室……在金灿灿的荣誉背后,高磊把最美好的青春全部“燃烧”在焊接的世界中,在多个重大建设任务中挑起大梁,任凭千余度的焊花烧穿衣服、烫伤皮肤甚至眼球。

2020年,他获得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国际焊接大赛个人第二名;2021年他又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工程建设焊工技能大赛个人金奖,成为全自治区唯一的金奖获得者;2023年他参加国内最高技能竞技水平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荣获第十四名,被授予优胜奖,创下了内蒙古的最好成绩;2024年他荣获内蒙古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金牌,并代表内蒙古参加京津冀、沿黄流域、东北地区全国友谊赛获得焊接项目银牌。

攻坚克难、科技创新,巧夺天工铸就“大国建造”。当公司重点工程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出现焊接“硬伤”的时候,高磊毫不犹豫地扛起谁也不敢触碰的“爆雷”。这个大桥是目前国内半径最小、跨度最大的“S”形曲线跨黄河钢结构斜拉桥,是地标性建筑,全桥15000吨钢结构箱梁跨中合龙,极具挑战性。焊接过程中,检测发现桥梁箱体内部顶板仰焊位置有焊缝缺陷,必须返修。这个返修,难度超出想象。高磊主动请缨,大胆采用碳弧气刨工艺清理焊缝根部,匹配精准的焊接工艺完成任务。当时桥梁箱体内部空间狭小,爬进去的高磊只能躺着作业,40多度的热浪逼得他无法呼吸。极限挑战换来的是一级全熔透焊缝,一次合格率为99.5%,被评为“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高磊表示将始终坚守焊接事业,用奋进之青春报效祖国,书写崭新的时代华章。


在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而坚定的身影,他就是副主任研究员杨鹏飞。

“青春是什么?是实验室里彻夜不灭的灯光,是向着科技高峰的不断攀登。”1992年出生的杨鹏飞,用“攀登、炙热、破壁”三个词为自己的青春写下注脚。他表示,在工作中要像自己的高温实验一样始终保持对科研工作的“炙热”态度,勇于“破壁”,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打破技术垄断,使科研成果实现质的飞跃。

自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杨鹏飞用十年光阴诠释了“攀登”二字的分量。他长期扎根稀土火法冶金领域,在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作为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及自治区草原英才团队核心骨干,他团结带领团队突破稀土领域多项“卡脖子”技术,完成了2项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开发工作。依托创新成果,建成年产1200吨高品质稀土合金产业化生产线,近两年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余万元。产品应用于先进材料中,间接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十年间,杨鹏飞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横向项目近20项,授权国际、国家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制定标准5项。特别是在稀土冶金领域,他开发的3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成果转化,取得了实际经济效益。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为了保证时效性,加班加点几乎是科研人员的常态。杨鹏飞回忆起一次难忘的实验经历,为了得到理想数据,他和团队曾连续一个月每天工作到凌晨三点。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但实验室内却充满炽热的氛围。“最后理想数据终于出来的那个凌晨,我们在办公室里相拥欢呼,那个瞬间我至今记忆犹新,感觉一切都值得。”杨鹏飞感慨地说。

“奋斗对于我来说就是不要怕犯错,就是害怕不做。”杨鹏飞深知,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错误和挫折,让他不断磨炼自己,总结经验。“做科研有一句话叫要坐得住冷板凳,意思是要有定力,不要害怕困难,要迎难而上。因为害怕而选择逃避的话反而是对青春的浪费。”杨鹏飞说。

2025年,这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两项荣誉,成为一名青年科技人才的杰出代表。面对荣誉,杨鹏飞坚定地表示:“未来我将继续扎根科研一线,聚焦稀土科技前沿,加大研究力度,争取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更多的突破,为包头稀土产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回报组织和国家。同时,我也会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稀土科研的事业。”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事业因奉献而辉煌。这位90后的科研工作者,正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稀土科技的沃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华章。


前段时间,2025年F1(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在上海轰响引擎。很多人惊喜地发现,有一张中国面孔亮相赛场,她就是从包头走出的90后女生师炜。从拥有稳定工作的上班族,到用镜头记录生活的自媒体博主,再到中国首位F1学院外卡车手,师炜不为自己设限,用努力与热爱成就“飞驰人生”。

1991年,师炜出生在包头。从小,她成长于父母营造的宽松教育氛围当中。小学练习过长跑,大学毕业后,开始尝试滑雪。此后,师炜的户外运动版图不断拓展,从骑行中感受风的自由,再到潜水时探索深海的神秘,她涉足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滑雪、潜水、攀岩、固定翼直升机驾驶......

在享受户外运动快乐的同时,师炜也喜欢边玩边拍摄记录,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发布,她也因此也收获了数百万粉丝。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看似与赛车毫无交集的运动达人,内心深处却一直怀揣着炽热的赛车梦。

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师炜接触到自由方程式赛车。从那以后,师炜考取赛照,积极投身各类赛事。2024年,她参加了国际汽联F4方程式中国锦标赛的比赛,夺得挑战杯冠军和CFGP(中国方程式大奖赛)季军。

对于赛车,师炜格外用心,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定。

师炜坦言,她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体力。方程式赛车,没有刹车助力和转向助力,每一脚刹车可能要100到120磅,她用了1到2年的时间去练习腿部力量。除了身体上的抗压变化,赛车运动带给师炜更多的是心智的提升和心态的蜕变。

让师炜记忆犹新的还是第一次回家乡比赛的经历。她回忆说,那次比赛,是第一次在家乡亮相,很多家人和朋友都到了现场为她加油。比赛中,师炜太想取得一个好成绩了,心态比较着急,操作连续犯错。

从那以后,师炜发现保持一个稳定良好的心态,不管是在比赛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至关重要。

为准备赛事,师炜推掉大部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体能、赛道、模拟器等训练当中。

火力全开备赛的同时,师炜也希望通过自身的经历鼓励更多青年勇敢尝试“不被定义的人生”;而她在社交平台记录的日常,也让百万粉丝见证着她从“运动博主”到“职业车手”的蜕变。

从塞北钢城到F1围场,师炜用方向盘划出一道破界的弧光。她证明,新青年无需被标签束缚,“不要给自己设限,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青年问答◀◀

#青春的定义是什么?#

赛车手师炜:

不要给自己设限,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化妆师素素:

青春的定义就是不被定义。

青年教师王蕾:

我想用奋斗定义我的青春。


#你的青春关键词是什么?#

稀土研究院杨鹏飞:

攀登、热爱、破壁。攀登科技高峰,热爱科研工作,打破技术壁垒。

医生许强:

责任与担当,当我面对疑难杂症或者重症病患,我必须承担起一名医生的责任。


#如果用一句话鼓励正在奋斗的年轻人,您会说什么?#

派出所民警鲍雨朦:

新时代青年不需要做很多惊天动地的壮举,把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已经是非常难得。

软件工程师刘萍:

你今天的努力,正在解锁未来的无限可能!

社区工作者张庆飞:

像树一样成长——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青年说

以青春之名,点燃时代星火

□周 旭

狂风裹挟着黄沙掠过达茂草原,“鲍警官”在边境线上踏出铿锵足音;赛车引擎的轰鸣划破天际,师炜驾驶着爱车在赛道一骑绝尘;焊枪在金属间游走,高磊的指尖绽放出蓝色火焰——这些青年人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同一个答案:青春的火花,永远在奋斗中闪耀。

盛唐时代,诗人李白曾豪情万丈地写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下的年轻人用行动续写这种豪情。生逢盛世,常笑楠勇敢作出青春选择,在不同“战场”上践行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稀土研究员杨鹏飞,在实验室与稀土对话,勇敢攀登科技高峰。新时代青年在不同维度拓展着青春的可能性,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青春的硬核浪漫,当代青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最传统的赤诚。

当电焊火花与稀土之光在黄河“几字弯”相遇,当社区网格与赛车轨迹在城市交织,这些青春叙事共同谱写着新时代奋斗者的交响乐。百年前的新青年,高举“德先生”“赛先生”火炬,今天的“后浪”正在用多元化的奋斗姿态,在祖国北疆勇毅前行。当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每个奋斗者都是燎原的星火,点亮时代的壮阔征程。


他们

在祖国北疆刻下最动人的青春印记

他们

用努力与热爱成就“飞驰人生”

他们

践行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

他们

用匠心精神铸就“大国制造”

他们

向科技高峰勇往攀登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奋斗者,正青春!



★☆★☆★

监制:梁学东

策划/文案:周旭

记者:李岸 李楷谨 李春燕 岳宇乐

海报制作:张春霞

制图:孙 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