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故与新 | 王永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4:54:00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全党同志要把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新征程,高擎自我革命的“精神火炬”奋勇前行,重温这段“作风决定胜负”的光辉历史依然富有警示、教育和启迪意义。

延安作风:历史深处的精神丰碑

1940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各界民众大会上概括提出陕甘宁边区的“十个没有”,勾勒出干部清正、政治清明、上上下下艰苦奋斗、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的生动图景,史称“延安作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国统区“西安作风”暴露出的好逸恶劳、贪污腐化、欺压百姓、追求享乐与颓靡奢华。毛泽东曾断言“延安作风”必将打败“西安作风”,这一预言被历史验证。

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延安作风的鲜明特色。1940年秋,毛泽东步行前往延安马列学院讲课途中碰到邓力群等四人前来迎接时指出: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这几步算不了什么,无需接送。这生动揭示了“延安作风”的内核:摒弃特权、扎根群众,朴素节俭、廉洁奉公。

人民至上的价值诉求是延安作风的根本旨趣。延安时期曾发生过两次雷击事件,分别导致一人死亡。面对边区个别群众“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的尖锐批评,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从“征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的具体问题入手,一方面强调要通过发动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强调领导干部要保持党群联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避免脱离群众。这种闻过则喜的态度,体现出共产党人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的根本立场。

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延安作风的显著标识。延安时期,毛泽东曾指出,有两种团结是绝对必要的,一种是党内的团结,一种是党和人民的团结。大生产运动中,朱德率部开垦菜地,他几乎每天早起出去捡粪。周恩来则在土炕上摇动纺车,与任弼时比赛纺线。这种“官兵一致、军民一家”的风气让人惊叹:共产党的力量并不在武器,而在这种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向心力。当国统区还在盛行“五子登科”,延安的干部们正在开展“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并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作为整风运动的指南针。通过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生动活泼的创造精神,为打败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条件。

事实说明,我们党用作风优势弥补了物质劣势,以精神富足超越了资源贫瘠。“延安作风”与“西安作风”的较量,本质是两种政治伦理的生死博弈。

八项规定:延安作风的新时代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历史责任感和非凡的政治魄力,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通过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不正之风,从高层开始,推动一场深刻的作风革新。十多年来,中央以“小切口”推动了“大变革”: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刹住“车轮上的腐败”,到整治“会所中的歪风”;从反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整治超面积住房、多处占房,到狠抓借开会、培训、调研、考察之名公款宴请、变相旅游等现象,党中央坚决惩治腐败、纠正不正之风,坚决清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消极因素。实践表明,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大有目共睹。由此,八项规定也成为改变党内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标志性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风问题关系执政根基”,这一论断再次从战略高度强调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党的作风是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的综合体现。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和突出优势,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战略考量。一方面,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从“窑洞之问”到“赶考之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另一方面,作风建设是赢得民心的关键、汇聚力量的法宝,决定着党的群众基础。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能赢得民心,在于其直击群众痛点的务实性。延安时期“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今日则体现为不仅严惩金融、国企、医疗等领域的腐败问题,还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调研中的盆景工程”,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这些举措不仅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也极大增强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支持。

从杨家岭窑洞“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守,到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公里”攻坚;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党性品格的淬炼,到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下“三不腐”机制构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作风建设为生命线,把作风建设作为常抓不懈的“生命工程”。毛泽东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历史预言,揭示党风决定事业成败的铁律。习近平总书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新实践。两者始终贯穿着共产党人“完全是为着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政治品格,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精神密码。这种跨越80余载的精神传承,既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提供历史参照,也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

处理好三对关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新时代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力度与成效空前,但新挑战也不容小觑,不仅体现在“四风”的顽固性上,更体现在其花样翻新、披上隐形外衣,从“明面”走向“暗线”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上。将“金色名片”真正上升到政治自觉,还要直面新问题,着力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思想强基”与“制度固本”的关系。只有通过抓好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风问题。制度固本是作风建设的保障。要通过立明规则、破潜规则,完善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抓常、抓细、抓长。

二是处理好“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的关系。“关键少数”是作风建设的“领头雁”,要在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反对“四风”中走在前列,形成“头雁效应”。“绝大多数”即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作风建设的主体,是作风建设的主要力量,要通过文化浸润、制度约束、监督教育以及日常管理,形成作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是处理好“民主监督”与“自我革命”的关系。民主监督是作风建设的外在重要环节。通过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自我革命是作风建设的内在自觉动力。要通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查找和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

站在新起点,面对时代变局与党的中心任务,我们仍要以“延安作风”为镜,以八项规定为尺,以“永远吹冲锋号”的号令,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从而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