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追随优秀劳动者的“星光”
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庆祝大会,江西65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获得表彰。翻开历史相册,从百业待兴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17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累计表彰集体超1万个、个人超3万人次。
“劳动模范”,源自1933年的春天。毛泽东代表苏维埃政府亲自将“春耕模范”的奖旗授予瑞金武阳区和石水乡的群众代表。于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劳动模范”,随着春风洋溢,跨过一个个四季,在俊采星驰的江西照亮了一颗颗逐梦之心。今天,我们摘取不同时代优秀劳动者的耀眼星光,轻夹在大江网客户端和报纸里,激扬起我们与生俱来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力量,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雄姿中汇聚更多光芒。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展示的“春耕模范”奖旗
关键词:百废待兴
邓文益:开创0.4米到5.5米的矿山奇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大力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成为国家当务之急。

1950年江西日报刊登全国劳模邓文益的报道
1950年9月25日,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开启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劳模表彰和弘扬劳模精神的新篇章。当时,江西选出仇业衡、邓文益两人为全省工人劳模代表,江善讲、罗来贵、旷凤里三人为全省农民劳模代表。邓文益是江西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之一。
他是1947年到萍乡矿务局高坑矿区担任井下凿石工人的。当时,高坑矿区新大井开凿石门工程已经一年多了,到1950年3月底,还没有完成全部工程的十分之四。矿局为了提前完成新大井的建设工程,发动突击竞赛运动,将工人从落后的操作方法中解放出来。邓文益首先报名参加,并动员全组工人参加竞赛。邓文益作为打眼小组副组长,起初因经验不足导致炮眼质量不稳定。他通过钻研发现,问题主要源于炮眼方位不正、药量不当或岩层变化。为此,他创新设计了两款简易定位工具——带刻度的方形木板和角度固定的竹制三角架,有效矫正了打眼方位。同时,他优化打眼顺序:先顶部、后侧部,待出碴完成再同步操作两部风钻,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萍矿新大井凿石工程的效率一向很低,自从改变做法后,效率激增。在解放以前,每日平均日进0.4米。实行邓文益提出的新做法后,创造了日进5.5米的新纪录,较过去提高了十多倍。在他的工作热情和钻研精神的影响下,大家一起努力,整个突击队的工作都提高了。1950年9月,邓文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赴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持毛主席的请柬,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
关键词:改革开放
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财富的霸业传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动模范的形象和精神内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生了显著变化。那时的劳模、先进群体既保留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又融入了“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开放思维,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张果喜(果喜集团供图)
1952年出生于江西余江的张果喜,初中毕业后进入镇办农具修造社当木工学徒。他勤奋刻苦,五年间年年被评为先进,20岁便升任车间主任。然而好景不长。1972年,农具修造社濒临解散。张果喜便果断带领3名同事自筹200元赴上海雕刻艺术厂学习,却意外发现商机:一个28寸的樟木雕花套箱,在广交会上能卖260元,而在余江只值28元。这个惊人的差价让他眼前一亮。回乡后,他立即着手创办余江工艺雕刻厂,为上海雕刻艺术厂代工,1973年便成为“万元户”。
改革开放后,他敏锐转向利润更高的佛龛生产,仅用两个月研发出媲美韩国的高品质产品,迅速抢占日本70%市场份额,1980年创汇超百万日元。此后,他拓展雕花家具业务,在上海设立工厂,成为首个在沪注册的外省企业。到1985年,张果喜的资产已经达到3000万美元,成为改革开放之后大陆第一位亿万富翁,书写了“江右商帮”的传奇。
1989年9月,张果喜光荣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江西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挂牌问世。1993年6月,国际编号“3028”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张果喜星”,张果喜成为中国企业家摘“星”第一人。
此外,记者还从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该集团至今仍保持着“开拓、艰苦、求实、献身”的企业精神,总部始终扎根于江西余江。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果喜集团在创始人张果喜的带领下,始终秉持“实业报国”理念,目前已形成工艺美术品、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化工合成材料、高科技电机等产业板块。
从那个振臂一呼“要吃饭的跟我走”的毛头小伙,到打破“铁饭碗”的改革明星,再到闪耀太空的“张果喜星”,他的创业故事证明: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敢想敢干的人总能创造奇迹,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创业人。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
袁政海:既要传承工匠 更要具备创新者的视野
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经过“九五”“十五”和“十一五”三个五年规划,已经基本走完了工业化中期。劳动模范群体创造的技术革新成果,成为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关键力量。

袁政海在生产一线工作
2005年,来自江铃汽车,年仅34岁的袁政海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如今,在江铃汽车模具车间,54岁的袁政海依然活跃在生产一线,时常指导年轻工人。这位拥有三十多年工龄的老钳工,用一把锉刀“锉”出匠心之路。
1990年,19岁的袁政海从技校毕业进入江铃当钳工。他的手部患有遗传性震颤,为练就“一锉准”的绝活,每天端着锉刀反复练习,手心磨出血泡结成老茧,下班后仍坚持研读技术书籍。三年苦练,让他在23岁就斩获“江西省技术尖兵”。
真正的突破始于1994年。面对长期依赖进口的汽车纵梁等车架模具,袁政海带领团队攻克气动翻转技术。通过日夜奋战,研究大量国外引进模具结构,攻关小组最终成功开发模具,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每年节约400余万元。此后,袁政海每年都有两三个项目获革新奖,仅五十铃单排座模具的改造就为公司节约费用110余万元,同事们都钦佩地称他为“革新专家”。
2010年,他成为江西省第一届首席技师。2011年9月,国家级袁政海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参与的项目中近百项获奖,为企业节约成本上亿元。他还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自己掌握的经验和技巧教授给年轻学徒,带领他们一起攻克难题。从锉刀到智能生产线,袁政海用三十余年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既要传承工匠的执着,更要具备创新者的视野。”他的故事证明,在智能制造时代,产业工人依然能攀登技术高峰。
关键词:跨进新时代
黄国平:把劳模精神发扬在乡村田野里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模范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拓展。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新时期劳模的责任担当。

黄国平的“稻渔产业”带富一方
暮春四月,细雨绵绵,在鄱阳湖畔的稻田间,59岁的黄国平正带着农户们捕捞今年第一批上市的小龙虾。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用30年时间打造出一个“稻渔产业王国”,带动上万农户走上致富路。
黄国平是九江市彭泽县国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988年,22岁的黄国平开始摸索“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生态养殖。经历多次失败后,他终于在2012年创立“鄱阳湖大闸蟹”品牌。2015年创办合作社时,面对乡亲们“怕亏本”的顾虑,他率先示范:每亩稻田综合收益突破2000元,是单一种稻的3倍。看到“样板”后,农民们纷纷转变观念,跟着黄国平干起来。
为破解小农户抗风险难题,黄国平创新“四统一分”模式: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收购,以及分户经营。他推行的“塘长制”更让技术能手、公司和农户形成2:1:1的利益共同体。目前,这种模式已带动彭泽县发展稻虾产业16万亩,年产值48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养殖的模式引领下,他带动当地农户1万余人从事虾蟹产业,有的人一年能挣70多万元。
走进他的现代农业园,能看到全国领先的小龙虾加工厂正将虾壳变废为宝——制成钙片、虾油等衍生产品。通过举办小龙虾美食节、建设康养基地,他让传统养殖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作为一名农民企业家,他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领着农民赚”。2020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谈到这几年的感受,黄国平笑着说:“还是要继续劳动,加强学习,把劳模精神发扬在乡村田野里。”
侯俊:推动南昌地铁迈入“不停电融冰”时代
2025年4月23日00:37,记者见到了即将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侯俊。此时,南昌的末班地铁已经陆续驶回车辆段。在1号线隧道内,侯俊和工友们背着20公斤的工具包,踩着绝缘靴踏入轨道区,并熟练搭起梯车。他们的头顶,是1500伏直流高压的接触网——地铁的“生命线”。

凌晨轨道区里忙碌的侯俊
“先验电,后接地!”侯俊用绝缘棒触碰导线,确认断电后挂上接地线。安全员老陈盯着验电器,直到指示灯完全熄灭才点头:“可以上。”侯俊立即像蜘蛛侠般攀上梯车,安全带在钢索上咔嗒锁紧。接触网细如手腕,却每天要承受数吨拉力。他微微躬身,用游标卡尺测量接触线磨耗,数据精确到0.1毫米。“这段磨耗超2.5毫米了!”组员立刻架起激光测量仪,发现导线高度有些不一致,便用水平仪将导线高度调整至标准值。
“导线高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否则都会增加磨耗程度,造成地铁运行安全隐患。”侯俊告诉记者。对于没问题的接触线,他就需要仔细检查每一颗螺栓是否松动。平均每晚要检查五六千个螺栓,通常要干到凌晨三四点。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地铁每天停歇时间只有2到3小时,因此,日常的维保修复测量工作只能安排在凌晨,这也被称为接触线检修“黄金时间”。
侯俊是南昌地铁的一名接触网检修工,十多年来,他的手早已磨得粗粝。他的父亲和爷爷曾经也是轨道工人,所以他从小就对维修很感兴趣。21岁从部队退伍后,他先是在铁路工作了七八年,随后便加入南昌地铁的建设中。
2018年年初,南昌遭遇罕见冰冻天气。侯俊带领“蜘蛛侠”团队用橡皮锤一寸寸敲除接触网上万米冰层,一干就是9个小时。这些抢险经历,让他的班组练就了“15分钟响应”的应急能力。同事们常说:“有侯班长在,心里就踏实。”
在日常检修工作之余,他还牵头创立侯俊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接触网专业领域的故障抢修、隐患整治以及重要技术推广等,共完成15项QC创新课题研究。他的团队通过引入接触网覆冰监测装置及自制接触网除冰工具,极大提升了冰冻雨雪天气接触网结冰的实时监测和除冰效率,推动南昌地铁迈入“不停电融冰”时代,保障接触网供电的可靠性。
“每天看到地铁运行的时候,都有一种无形的自豪感。”侯俊说。因业务能力出色,他荣获了“全国轨道维修能手”“南昌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洪城技师”等荣誉,但他却总是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算不得什么。”群众安全无小事。这份执着,让他先后荣获省市劳动模范称号,更赢得了“地铁安全守护神”的美誉。这次赴京接受表彰,他表示,“这代表着我们工人阶级的最高荣誉,接下来我将再接再厉干好本职工作,更要起到传帮带作用,将我的本领传给更多年轻一代。”
胡敏华:一手银针一手红线 半生织就温暖网
“阿婆,我们来看您啦!”2025年4月20日,胡敏华又和往常一样来到社区养老院看望老人。王奶奶正坐在藤椅上听收音机,见来人便颤巍巍要起身。胡敏华连忙上前扶住:“您坐着就好。”她蹲下身,轻轻卷起老人衣袖,并从服务包取出血压计,握住老人布满皱纹的手腕测血压,动作熟练得像对待自己的亲人。王奶奶今年103岁了,孩子都已经八十多岁,平时基本无人照顾。2013年,胡敏华和志愿服务团队得知老人的情况,便主动沟通、帮助她入住养老院,并定期探望,及时帮助解决她生活需求、难题。“现在老人生活健康,平时也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我说在养老院生活舒适,心情愉悦。”胡敏华说。

胡敏华为社区老人送饺子
志愿服务2万多小时、5万余人次、直接救助困难患者超百人……她就这样二十多年如一日做着这件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情。和志愿服务结缘,源于她多年在南昌市中心医院艾滋病治疗中心的工作经历。2000年,南昌市中心医院(当时的南昌市第九医院)被定为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之一,这位32岁的妇产科护士长转身成为艾滋病门诊护士长,每天身处“职业暴露”最前沿。
那时候,由于获取信息的方式匮乏,大众对艾滋病的了解并不多,很多人都是谈“艾”色变。中心固定的护士只有胡敏华一个。第一次为全身溃烂的艾滋病患者采血时,有年轻护士吓得发抖,胡敏华却从容接过采血针,麻利地完成了采血全过程。“怕,我也怕。但我是护士长,当然要做在前面!”
在诊室里,胡敏华从不戴手套为患者掖被角;深夜,她的手机永远为求助者保持畅通。艾滋病患者尤其是新感染者,常常因恐惧与绝望而普遍心生纠结,他们不敢告知家人,也无法向他人倾诉。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挽救生命的信号,胡敏华总是耐心接听每个陌生来电。如今,她的手机存储了1000多位患者的电话,很多病人都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艾滋病其实并不可怕。我们的患者定期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正常生活完全没有问题。”在胡敏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护士主动加入团队。2021年,她牵头组建红十字敏华志愿服务队,不仅为艾滋病患者服务,还积极帮助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失独家庭及失能失智老人等特殊群体。从白衣天使到红衣志愿者,胡敏华的脚步从未停歇,“不管是病人、社区老人还是职工,只要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就觉得他们像是我们心中的风筝,总有一根根线牵绊着,时不时需要我们拉扯牵线,看看他们最近怎么样,是否有难题需要我们。”
策划:黄铭
执行:黄祥晟
作者:刘文琴(文/图)
审核:王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