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智元王闯:人形机器人行业存在“烟雾弹”,目前还未进入洗牌阶段
人形机器人行业每周都在刷新惊喜的含金量。
7月21日,京东一口气完成对三家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融资布局,两家领投,一家战略领投,把本周的人形浓度拉满。上一周从星动纪元官宣融资开始,几乎每天都有“金主”给人形企业注资。
再到上上周的7月11日,中国移动一笔1.2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落定的消息,让仍尚处在技术验证与商业试水阶段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沸腾”起来。
这是公开消息里最大单笔人形机器人商业采购项目,由智元与宇树两家公司联合中标。其中,智元机器人以7800万元(含税)中标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包,宇树科技则以4605万元(含税)拿下小尺寸人形机器人包。
成立于2023年的智元,采取的是生态打法。目前有三大核心业务线,分别是通用业务部、灵犀业务线、精灵业务线。通用业务部的核心是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远征系列,也是这笔订单的交付团队。
2024年王闯加入智元,任通用业务部总裁,据王闯透露订单采用分批交付机制,第一批几十台将落地中国移动省公司展厅和大型营业厅。
加入智元之前,王闯先在大疆激光雷达产品线的创始团队,主导底层核心架构设计并打造行业标杆算法框架,后加入马赫创新,任CTO及系统架构负责人。从幕后走到台前,从激光雷达、扫地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行业,王闯正在适应不同身份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没有预料到人形机器人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了从样机研发到批量交付背后存在一系列挑战。王闯形容为“难点在动态变化”:“从刚开始供应链不完善,缺失标准,再到搭建量产产线、以及验证整机设计的合理性,任何一个小bug都可能引发摔倒的稳定性挑战,现在主要矛盾变成识别‘烟雾弹需求’,把资源用在真正形成闭环的场景上。”
他认为“泛化能力”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某些核心场景必须先跑通,且具备商业可复制性。今年远征系列预计交货超千台,占智元人形机器人总出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远征A2-W计划出海,重点瞄准中东、东南亚、日韩这三个市场。
今年以来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也出现了“爆单”和创业热潮。王闯判断人形机器人是个巨大赛道,未来会有很多家企业在不同细分场景深耕并活得很好,活下来的企业不能有太明显的短板。

以下为对话的主要内容:
01|分批次交付、远征今年出货量将翻4倍
财经网科技:最近人形机器人的第一大单由智元和宇树中标,1.2亿里智元占比65%,智元内部是怎么看待这笔订单的价值的?
王闯:从去年12月份,我们就和中国移动开始接触。希望以这个合作为新的起点,把智元产品的成熟度、在场景中应用的适配性进一步打磨;把产品功能进一步向真实场景部署去做牵引,带动整个行业的成熟。
财经网科技:200台人形机器人和100套组件在45天内交付压力大么?
王闯:没啥压力,客户并不是一批就要把货全提完。他们也是去看不同的场景需求是多少,场景验证成熟后这个量再慢慢去铺开,有爬坡的一个过程。客户会提前45天告诉我们后面的提货周期,从备料到生产,是完全能够应对的。
财经网科技:第一批放到什么场景,具体数量有一个初步的规划了吗?
王闯:已经有了,第一批有个几十台,不能说特别准确的。打算放到中国移动的各个省公司的展厅和一些比较大的营业厅,做一些试点,让它去先融入进去,看看环境的适应性,能提供哪些服务,还有一线客户对它的需求是啥。
财经网科技:怎么去界定是真实有效的场景?
王闯:用户买回去后是经常在用的,只有用户真正把它经常用起来,才会有复购的可能性。
财经网科技:现在整个远程A2的订单量大概有多少,产量的节奏是怎么规划的?
王闯:去年我们产了大概有200多台,那一批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产的。从整个产能规划上,现在能够支撑全年产3000台远征是要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刻意的去控制节奏,是希望找到真实有效的客户场景。我们不希望把机器通过一些销售的方式卖给客户,客户又没有把它很好的用起来,这不利于行业发展。
财经网科技:你的商业化压力大吗?
王闯:每个业务部都会有一定商业化目标的,有这个目标你肯定就有压力。但是现在看到的势头,我压力并没有很大。我们发现机器人在各个场景中的需求,不断的被大家想象出来,再落地出来。
举个例子,各种活动的主持人,以前大家觉得请一个人做主持人比较好,现在大家发现人和机器人搭配去主持,会很有科技感。机器人还会跳舞、唱歌,才艺越来越丰富,很多新的场景被大家不断的挖掘出来。现在看到整个商业化工程如火如荼的在进展,今年我觉得我这个业务部完成营收目标应该是压力没有那么大的。
财经网科技:之前大家对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的想象都很科幻,今年以来却持续在娱乐表演上火爆,你怎么看待对此现存的一些争议。
王闯:普通老百姓往往会高估他短期内的发展,但是会低估它长期的发展。我认为机器人如果有一天他在某项技能上超过了人类,人类就再也超不过它了,就像AlphaGo。
财经网科技:做原型机的产品和做量产,有哪些区别?
王闯:这个区别极其大。一方面做原型机数量不多,不用考虑成本,比如说里面用的主控、芯片,还有零部件都可以很贵。
第二点,做原型机的使用环境是可控的,普通用户不会用到,可靠性要求不用太高,对于易用性要求也不高。
第三点是功能,做研发样机只需要有个别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就好,而正式的量产机器,用户不会因为一个很小的功能就买,而是需要各方面都完善的产品。
第四点是做样机和量产,对团队能力要求不同。做研发样机更多的是想做出行业内没有的东西,从0到1的点,需要的是一个又小又有创意又有探索能力的团队。做量产则除了要把握先进技术,对团队组织能力、团队配合、人力数量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02|行业洗牌尚早、团队不能有太明显短板
财经网科技:现在数码、汽车、家电甚至电商领域,都有人在入局具身领域,你是怎么看待这些不同厂商之间的优势的?
王闯:以前新能源汽车很火的时候,做房地产的都想做新能源汽车,但是最后能活下来的往往只有那么几家。
一个公司在这种越大的赛道,竞争对手越多,竞争越激烈,越有越多的人想进来做一做。特别大的赛道也往往不会只有一家巨头。哪怕是手机,也是有至少六家排在头部,活的都还可以的。
像人形机器人这个行业,我们认为它未来可能比汽车和手机都更大,可能有十家都活得还是很好。
财经网科技:那最后什么样的公司能活下来,智元会哪一类企业视为明确的竞争对手?
王闯:团队能力不能有太明显的短板。整个行业还处在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不能说一家公司现在做不好,以后就做不好。
现在有点像大航海时代,大家都在探索新航线,这个阶段你说跟你一起航海的人,他们是你的竞争对手吗?我觉得都不一定算是竞争对手。
财经网科技:行业的洗牌期可能什么时候会到来?
王闯:洗牌期还为时尚早。现在大部分公司还处在A轮的比较多。从应用角度,拿到中国移动的订单现在是行业内最大的订单。其实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很有可能是万亿级市场。将来几千万的订单可能就不是一个特别大的订单。
总体来说,现在都还没有到一个能够洗牌的阶段。现在确实有个趋势是资金、人才在往头部去汇聚,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财经网科技:头部之间,在技术路线、应用落地上还存在哪些分歧?
王闯:行业里面现在分歧还比较大,还没有达到一个共识的程度,在这么早期的阶段是很正常的。商业化落地里面有很多技术路线,可能A能跑通,B也能跑通,就看哪个公司能够深刻的把握用户需求,选一种最好的技术路线落地,把商业闭环跑通。
商业闭环还要看成本控制能力、量产的稳定性、产品的易用性,以及服务能力等,最终哪个公司如果能用当前工具箱里面的工具,把活给干好,就能跑出来当头部。
财经网科技:远征的迭代周期大概是多久?
王闯:我们大概是23年Q4立项的,在24年8月之前,都在做研发样机的开发。24年8月份第一次批量做了十几台。24年12月份做了大概200台。
24年12月到25年5月,这五六个月刨去春节,我们在把底层的软件,结构硬件上的设计不断在优化,让它的稳定性变得更高。几十台机器纯走测试了360个小时,机器没有出现摔倒等问题。目前统计到最近1个月机器都是零摔倒。
现在在做的迭代是开模和新功能开发。开模的话就是让机器的稳定性、成熟度、一致性更高,同时降低成本。现在给机器人开发了越来越多的技能,比如多模态的能力,让机器人能够看懂这个世界,很快会对外去释放。还有机器人在空间中运动,做一些物理操作,也会逐步在下半年释放出来。
财经网科技:今年WAIC咱们大概是有一个什么样的计划。
王闯:有个300平米的大展台,至少二三十台机器人。
03|一台机器人约0.7个人工,远征A2-W计划出海
财经网科技:前些天智元在富临工厂开了一场直播,让大家看到远征A2-W在搬运周转箱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大众眼里是一个标准化且难度不高的工作,下一步你们会往哪些场景去拓展?
王闯:实际上我们做的这个直播,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它里边是有很多很难的基础点。
我们并不是只能搬一种料箱,现在是学会了大概四种料箱,而且料箱是可以随便堆叠的。之所以没有在那个直播中展示,是因为客户要求最开始落地的时候,就只要求搬一种料箱,而不希望料箱混起来。
将来的话,我们其实是可以搬千千万万种料箱,积累了一定的数据量之后,还会做纸箱的码垛、物料的分拣。
有客户价值的东西在实际跑的过程中持续积累数据,迭代模型,让机器能干的事情越来越多,最终这个商业化的进程才会走的比较务实,比较顺利。
财经网科技:一台机器大概能够顶替几个人的人工?
王闯:这个账其实还是需要算很多细账的。从最简单的去算的话,客户说他的料箱转运的周期是30秒,机器大概是40秒,就是0.7个人。
财经网科技:现在我们在出海上面有一些什么计划吗?
王闯:做完直播之后,在工厂里实际用再把它用个一个多月,再去想着去出海。
财经网科技:出海最开始想打开哪些市场?
王闯:今年重点想做的市场是中东、东南亚、日韩3个市场。
财经网科技:刚刚您提到有一点,客户只想让机器人做好一件事情,现阶段你觉得人形机器人是针对具体的场景去提高它的稳定性更重要,还是让模型的泛化更加重要?
王闯:我认为稳定性现在更加重要。我不希望做一个东西是泛化性很强,能力反而参差不齐。泛化性我认为一定要建立在已经把某一些场景跑通了,形成商业闭环了,且稳定性、可靠性非常高了之后,再去想横向的扩展。泛化性也依赖于实际场景,如果你有很多的数据,这个泛化性才更有价值。
财经网科技:内部怎么去平衡技术的理想主义跟商业现实的冲突呢?
王闯:这个很简单,智元分了三个业务部,通用业务部、Genie业务部、灵犀业务部。三个业务部就是要负责商业化,都分有一些业绩指标。短期内的商业化我们业务部一定会把这个担起来的,长期来看要看怎么做出更有竞争力的技术。
另外一方面,公司长期的技术路线有X-lab,由志辉带领做更创新的探索,对他们来说就没有商业化、量产的要求,但是对于创新性、各种新技术的把握,就会有很多的要求,从组织上有各司其职。
04|市场存在“烟雾弹”,不可能退出聚光灯下
财经网科技:我看您的履历是从激光雷达,再到扫地机器人,现在又到人形机器人。我想问一下这个路径的选择背后你有哪些思考?
王闯:这几段的工作经历都跟我的老同事们有关。加入智元后,我没有料到人形机器人能发展这么快。当时只是觉得扫地机器人市场已经变得很卷了,虽然我们也赚到了一些钱,但还是要在这个市场里面去厮杀,很难抽出精力再去做别的东西。
基于想早点进入人形机器人这个领域就加入了智元,这一年多的发展其实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本来觉得可能四五年之后才能逐渐的让大家用起来,没想到2025年7月这个节点上,我们已经有几百台机器客户用起来了。
财经网科技:这个发展的速度是超过您预期的。
王闯:绝对的。
财经网科技:除了发展速度超预期,有哪些难题是超过你预想的呢?
王闯:这个难点是在动态变化的,创业就是要不停的去解决新问题,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都不一样。
刚开始来的时候,觉得做人形机器人量产是比我想象中要更难的,因为我发现原来整个供应链如此不成熟,连行业标准都没有。比如关节要做到什么样的加工精度、性能,这些标准都没有,这些标准都是我们加入这个行业之后,去摸索出来的。
另外一方面是研发过程中,各个模块问题耦合的复杂度,也是我之前没想象到的。比如以前做的产品也会有死机、程序卡住的情况出现。但是人形机器人出现任何一丁点问题,都会有摔倒的风险,都是比较严重的一些问题。
研发这一端逐渐从这个问题中走了出来,现在整个产品状态、量产能力,都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现在主要矛盾则变成了怎么去找到好的用户场景,这个挑战也是超出我之前的预期的。之前觉得定义好了产品,客户主动来买,顶多给客户做做产品介绍。但是人形机器人这个行业是一个极其早期的行业,每个人都在思考它能用来做什么,对产品功能的开发也是不清楚的。
人形机器人现在太火了,我们也会收到很多“烟雾弹”,有很多场景会找到我们说有很大规模,比如用双足人形搬运料箱,现在看来就可能是个“烟雾弹”,因为用轮式在工厂明显更有优势,类似的事情非常多,需要我们有一种拨开云雾重见天日的能力,要能从一团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识别出哪些是你真正的市场,再把资源投入到真正的客户需求上,这是目前是对我来说挑战非常大的。
财经网科技:碰到这种烟雾弹的时候,消耗的成本都是需要你们自己去承担的。
王闯:那肯定,而且这个东西没有标准答案,在没有路的时候,你趟出一条路来,你可能向左走也对,向右走也对。只不过它的成本和收益是差别很大的。如果你选错了一个市场,有可能你也能做,但是最终规模做不大,研发还累得要死。
财经网科技:智元名气很大,可以说是在聚光灯下做产品和服务,你怎么适应这种变化?
王闯:这和我以前工作感受确实是很不一样,以前只需要专注于把To C产品做好。现在做的是To B的产品,本身不可避免要与很多客户做沟通,需要和客户到真实场景中调研,并且要弄清楚客户对机器人的重视程度,战略投入多少。
你也不可能再回到以前,说谁都不接触,退出聚光灯下,就安心心做这个产品,机器人本身也不是这样的特性。
财经网科技:从你的角度出发,怎么定义具身智能的产品。
王闯:首先具身智能要有物理的实体,这个物理实体本身不一定是人形,可能是机器狗,或者其他形态的机器人。如果是无人机带一个机械臂,可以做空中的操作,我觉得这种也是具身智能。
其次是它可以像人类一样,对环境有分析、思考、决策,绝对不能是一个预先编程好的固定动作。另外这些技能要有泛化性,不能只对一种环境,一种物体有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