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秋季易现“秋乏” 中医顺时调阳助您安稳度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07:23:00    

王主任正在为失眠患者进行浮针治疗。医院供图

本报讯 记者郑爽报道 立秋过后,秋季万物由盛转衰,草木凋零,在这样的氛围下,许多人会莫名感到情绪的悲伤、形体的疲劳和失眠。这一现象并非偶然,从中医角度来看,秋季是天地间阳气由浮散转向收敛的关键阶段,人体阳气也随之向内潜藏,为冬季闭藏做准备,若阳气收敛失衡,便容易引发身心不适。

沈阳市安宁医院中西医结合睡眠中心主任王婧懿介绍,中医理论认为,正常情况下,人体阳气收敛有度,能维持“阴平阳秘”状态,白天精力充沛、夜间安然入睡、情绪稳定平和,就像火种被妥善收纳,既不会因过度外放耗竭,也不会因收敛过甚凝滞。但当阳气收敛出现偏差,问题便随之而来。

若夏季耗散的阳气未能随秋收敛,多余虚火会扰动心神,这类人群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看似精力旺盛,实则是阳气浮越于外的假象,且虚火灼伤阴津后,“肺在志为忧”的特性被放大,易生悲戚之感;而阳气收敛过甚则会形成“寒凝”,如同火种被湿柴闷住难以释放温暖,导致气血运行滞涩、肝气疏泄受阻,人会变得抑郁沉闷,常感“提不起精神”,进而出现乏力、悲伤等症状。

在日常养护中,可借助日光养阳,秋季上午9-10时的阳光柔和温暖,此时外出散步一刻钟,能借助自然阳气引导人体阳气有序内收;也可练习八段锦,其中“双手托天理三焦”能升发阳气,避免收敛过甚,“左右开弓似射雕”可疏泄肝气、防止郁滞,交替练习有助于调和收敛与疏泄的平衡。

饮食方面,用3片生姜、5枚红枣煮水代茶,能温通阳气且不过于燥热,山药莲子粥可健脾益气,为阳气收敛提供物质基础,同时需避免生冷饮食,以免阻碍阳气内收。穴位按摩也是简便有效的方法,每晚睡前按揉涌泉穴(足心凹陷处)5分钟,可引浮阳下行助力收敛,按揉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3分钟,能疏畅气机缓解郁结,双管齐下改善情绪。

最后,王主任温馨提示市民朋友们,睡眠问题成因复杂,若市民出现明显不适,应及时就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调理,才能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保持身心康健。